《正蒙》句解第七十三

作者: 泮溪秋玉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13:42 被阅读5次

    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七十三

    【原文】:

    君子于民,导使为德而禁其为非,不大望于愚者之道与!《礼》谓“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谓尔。

    【译文】:

    有修养的人对于人民,一定会引导他们做有德行的事而禁止他们胡作非为(这种善便能兼善一切),不希望他们步入愚者的道路,《礼记》中所说的要引导人们以善的言论,要禁止人们恶的行径,就是这种概念(引导是指要自己先做到真善,彻底断除恶的心行)。

    【原文】:

    无徵而言,取不信,启诈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徵吾言则不言,周足徵则从之。故无徵不信,君子不言。

    【译文】:

    没有征兆就说出来的话那是不可以相信的,这是开启虚妄奸诈之路的开始。杞国和宋国因为制定礼乐的证据不足,所以要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就没有办法给予他们讲太多言语(因为这是它们国家的历史遗失),周朝的礼乐制度完备所以就遵从它们的所行,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使人相信,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轻易说话的(言语作为一定要在历史的层面,有足够的资料可以支持,人们便能做出善的举动)。

    【原文】:

    “便僻”,“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

    【译文】:

    逢迎谄媚的人,表面上往往看起来很恭敬;善于装出一份柔和美善表情的人,往往是在表面上下了功夫的;花言巧语,喜欢巴结别人的人,总是想方设法装饰自己语言的人(这些人从历史开始记载便存在,所以一定要能识别并且远离)。

    【原文】:

    “节礼乐”,不使流离相胜,能进反以为文也。

    【译文】:

    节制礼乐的负面效应,就不会使它们在流布的过程中,让人们感受到它们的美妙的同时有了不平衡心理,相互争胜,反而能在儒雅的礼乐中相互礼让而互相学习美善(因为礼乐的过度兴盛带来的是心志的混乱,情感的焦躁与膨胀,所以适当的节制让它们发展合乎时宜,便能成为雅乐,让人从中学习各种礼节)。

    【原文】:

    “骄乐”,侈靡;“宴乐”,宴安。

    【译文】:

    铺张浪费大的礼乐容易让人产生奢靡之感;而那些在宴会上举行的礼乐则容易使人产生安逸享受的心理(不同的礼乐带来的负面影响)。

    【原文】:

    言形则卜如响,以是知蔽固之私心,不能默然以达于性与天道。

    【译文】:

    用真诚的心去说出自己内心疑惑不解的事,再用周围的响声征兆来替自己卜卦,那么就能很准确的得知自己的疑惑出现在什么地方,解决的办法也就有了,从来没有说能默不作声的想要通达本性与天的道义,这样的道理是不存在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要善于通达天性的道理)。

    【原文】:

    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归厚矣。

    【译文】:

    人在社会上生存一定要明白长幼尊卑恭敬的先后顺序,对他们做到恭顺但是不会使自己显得太劳累,做到了谨慎但是不会使自己恐惧,做到了勇敢但是不会为人粗鲁,做到了正直但是不会说话做事伤人太深,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大家都会遵从礼乐的引导,人心得到正化,德行就会变得更加深厚(这里存在辩证的为人处事之道,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原文】:

    肤受,阳也;其行,阴也。象生法必效,故君子重夫刚者。

    【译文】:

    身体受到他人正面的言语攻击,这是在明显处做的;如果他人在攻击之前已经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这是在暗地里要攻击人了(要善于观察,才能避免伤害)。心里有了一定的计谋打算一定会表现在行为处事中,所以有修养的人他们看重的就是品质刚正的人(人的品德修养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蒙》句解第七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cu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