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中,蔡元培在北大发表就职演说:
平时则放荡治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一番话可谓是热情洋溢,又入情入理。别说是当时在现场的学生了,哪怕是现在我们隔着屏幕听来,都觉得激荡人心!
很多人说,让自己想起了多年前刚进大学那会的时光。
蔡元培,1868年生人,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而且,人家的殿试策论成绩还相当好,二甲三十四名,相当于是全国统考第三十七名。
甲午战争爆发后,蔡元培开始接触西学,之后一直积极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创办过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光复会等。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前往德国柏林,开始了4年的海外留学生活,在此期间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6年后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留欧三年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1916年,蔡元培由马赛回国,后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积极革新北大教育制度,提倡学术民主,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
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还邀请到了梁漱溟、徐悲鸿等大师级人物来北大授课。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
在他的经营下,国营官僚的北大办得一派蓬勃,朝气向上,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遥想当年,不同的学术阵营,言辞激烈,针锋相对,用一支生花妙笔,造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何等风姿,何等意气。
想来,真是让人心潮澎湃。更增加了对蔡校长高山仰止的崇拜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