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统一推送心理社会热点
从“老虎吃人”看中国式母爱

从“老虎吃人”看中国式母爱

作者: shaniade | 来源:发表于2016-12-08 12:26 被阅读272次
    1、开篇

    离“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已经三个多月,当事女主角日前现身某电视节目,还原当日事件经过,澄清网络对其“小三说”、“医闹说”、“泼妇说”等传言,推翻园方“无安全事故责任”之判决,表达对园方“赔偿停滞”的不满。更重要的是通过向为救她而失去生命的妈妈表达深深的悔恨而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原谅。

    她戴着口罩,头发剪的很短,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和康复,她已经恢复得不错,从清晰而流畅的表达中看得出她受过良好教育。亲身直面猛虎之殇、亲眼目睹丧母之痛又亲耳听闻中伤之辞,这个女人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此刻,外人的同情、理解抑或责备、流言对于她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她来讲述、澄清、或是忏悔,不过是一种形式,她要通过这种形式面对内心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勇气。此刻的她仿佛只是一个小孩,一个因自己犯错而失去妈妈的小孩,这种创伤巨大强烈而无法弥补,动物园补偿于事无补。

    此篇不讨论“谈赔偿”背后的心理,只谈“虎口救女”的中国式本能母爱。


    2、祸起角色混乱

    一辆车里有两位母亲,三个孩子,他们的座次分别是:主驾驶丈夫、副驾驶妻子、后座女方母亲与年幼孩子。事发前角色位置正常,而当事人提出换座位时,角色位置便发生混乱。在车上三个成人完全没有警惕危险心理的情况下,当事人莽撞下车换座,丈夫随后开门,悲剧就在这一刻发生了。女子被老虎叼走后丈夫迅速去追,转念想到车门未关车上还有一少一小又去关门。这时女子母亲慌忙下车,丈夫和母亲一同向着叼走女子老虎的方向追去。母亲本能地拼命救女,拍打老虎头背部,吸引了三只老虎的注意力,结果是救了女儿赔上自己的性命。

    为什么当今舆论没有去赞扬母亲“虎口救女”的伟大,而多是批评女儿的鲁莽不慎或是任性而为?我认为这说明国人越来越理智,也越来越成熟了。但所有的舆论在分析事件本身时也忽略了事件背后掩藏的心理背景以及成长剖析。

    女子现身说法,虽一再澄清“只是晕车想换位置”、“绝无怄气吵架”、“动物园标识不清”等,但无论怎样,“小不忍则丧命”的结果无法改变了,只是丧命的是为了救她的妈妈。“虎口救女”是母性本能,但这悲剧完全可以由另一种理智的母爱来避免。事前女子的性格应该是有些急躁的,不然不会在潜藏危险的地方贸然下车,其下车动作的急迫也显示出性格急躁或潜意识的害怕。而这种个性不是遗传自母亲,就是从小被宠惯了。这再一次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古老命题。

    “副驾”,这就是她应该坚守的位置,没有她的角色位置变动就没有其他人和整个场面的混乱。不管是此事件还是寓意到生活中都是这样。每个人跳脱了固有角色,造成自我角色的缺失,其他家庭成员势必会扮演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角色,这样每个人都会失衡,造成或大或小的“事故”,严重的就像事件中当事人一样,得到血和命的教训。

    女子忘了自己的三重身份:妻子、女儿、母亲,在晕车的不适中陷入完全的自我中。她像一个顽童,任性地换座;丈夫和母亲以“宠溺”的方式默认她的行为;这些都是各自角色的缺失。男性的“霸道”如果用于此、母亲的“强势”如果表现于此,用“骂”的方式拦住她,结果或许会大不同。顶多是回家闹个别扭,耍个性子了得,一死一伤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可话说回来,性格一事,伴人一世,又岂是一个巴掌拍的醒的?而这次,她真的醒了,用极端残酷的方式懂得了。


    3、妈妈究竟应该怎样爱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中年得子的母亲,孩子由于难产缺氧而造成右侧脑神经受损,决定从男婴三个月大开始训练他的脑神经反应。孩子叫小勇,妈妈叫兰。

    小勇三个月时小脑袋还抬不起来,兰带他去医院做康复训练,回家也坚持,快四个月时终于可以抬起头了,六个月时小手终于可以送到嘴边,八个月时可以借助一点支撑坐起来,十个月会腹爬,一岁时牵着妈妈手可以站一会,一岁半时可以踉跄着走,两岁自己可以行走,会喊爸爸妈妈。现在小勇三岁半了,虽然说话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丰富、流畅,不如他们跑的快,但已经基本达到正常孩子水平。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显示,小勇的(左脑)言语能力对左脑有补给作用,加上早期干预及时,是脑神经受损儿中恢复良好的。

    兰的艰辛可想而知,金钱与精力的投入看得见,可精神上的压力摸不着,她是怎样挺过来的?

    当然离不开全家的支持与共同努力,尤其是她爱人的坚持。但最重要的支撑是兰的信念,她始终相信,孩子会很坚强。正常孩子可以等待顺其自然,小勇却等不了。兰没有情绪泛滥,也没有怨天尤人,甚至没有对小勇有过多的怜爱,她收起母性脆弱的一面,给予孩子最有力量的爱,那就是——坚持训练。

    这个有些极端的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母爱是本能,更是责任;母爱是感性,更需要理性。如今在心理层面呼唤爱的多,但在行动上付出真爱行动的少;唤醒爱的“身心灵”课程多,唤醒爱后怎样去爱的课程少。

    爱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当孩子的挡箭牌,也不是逼孩子去吃苦头和给予挫折教育,而是建立规则,敬畏规则,以身作则地遵守规则。儿时的任性加上母爱的宠溺,最后往往出现性格的缺陷,缺爱与溺爱的童年同样可怕。

    如果男孩被宠溺,他往往狂妄自大、浮躁戾气、有暴力倾向;如果女孩被宠溺,她往往娇气矫情、急躁易怒、控制欲强。他们不听劝、以自我为中心、推脱责任,而这种人一生经历的磨难其实比那些小时候就知道爱与被爱、责任与权利共生的孩子要多的多。换言之,童年开始欲望的满足是通过自己努力而不是他人牺牲得来的孩子,往后的人生较为平顺。因为他们的辨别力、思维力、努力程度、趋利避害等能力比较强。

    因此,母爱这个课题,还真不是本能发泄出来的,发泄出来的东西不长久,功能性也未必强。母爱需用感性的心,理性的脑,练习的技能,坚持的信念支撑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西门东:母亲宠溺,父亲也可以补位啊。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式母爱=溺爱,中国式父爱=缺失,这真是个悲伤的问题,中国的妈妈好难当。
      • 无事不空忙: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网络对女子下车的行为骂声一片。第一次看到对性格的剖析。

      本文标题:从“老虎吃人”看中国式母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it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