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的清晨,今天就要去苏州了,也许是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四点就醒了,醒来依稀记得昨晚梦里的场景,我们好像在爬山,虽然苏州不一定有山,就算有山我们也说不准有机会一起去,梦里就已经清楚的知道这一定是梦境了,可还是开心的不能自已,我觉得这不是病,只是清醒的大脑时刻提醒着我,看清梦境里的虚无,看穿镜中花与水中月,笑一句:雾里看花笑春风,春风不懂月夜寒。清晨的感觉,依旧冷静,安宁。
吃过早餐,快到了与朋友相约的时间,戴上耳机,便匆匆出门了,耳机,已经成了我每天的必需品,只有听着音乐的旋律,才能清楚的感受到生活的节拍,那是一种节奏感强烈的跳跃,每一次,都能体会到内心深处的悸动与缓和,像湍急而过的河流,像缓缓流淌的小溪,或奔腾,或静谧,像极了故事里的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初中那会儿好像听过这么一句话,现在想来,文章也好,故事也罢,生活更甚,又有谁会喜欢平凡与单调呢。

与朋友一起,早早就来到了南京站,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因为,我们被告知列车晚点了。回想起了才看完没多久的《秒速五厘米》里的故事,故事里的列车,也是晚点了,因为东京下了场大暴雪,不清楚这次列车晚点的原因,不过还是感到焦躁不安,我们在人群里找着了能容纳两人的座位,开始等待,时间,在流逝么?为什么感觉不到,只有手机显示屏中的数字,在做着简单的数学题,加法,连小学生都会的吧。如果做题的考生能将时间算错那该多好,时间可以倒流?时间可以穿梭到未知点?时间从来不给任何人这样的机会,它就是这样的决绝,所以才显得难能可贵。
时间在流逝,我终于可以感受到了。打开随身携带的背包,取出昨晚就准备好的书,随意翻开几页,目光被一首诗吸引了,那是林徽因的《那一晚》,然后想起了那晚的徐志摩,《最后的那一天》,我在想,他们之间有过怎样的故事呢?我并没有因为好奇而立刻去百度,在此之前也已经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只是时间冲淡了记忆,渐渐忘却了。那应该是类似于“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篇章吧,不过最后的天各一方,才是现实世界真实的缩影。在她给胡适等人的书信中,可见其思,惦念更甚悼念。
列车整整晚了四十分钟,期间只读了几篇诗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明明出门前为此做了相应的准备,想着带上书,去打发旅途的孤寂,可还是在阵阵嘈杂声与各种思绪的混乱中,迷失了眼见的方向,目光在字里行间,游离。思绪在百感交集中,融合。重新戴上了耳机,播放一曲《If I die young 》,虽然英语对我来说一度是噩梦般的存在,可现在的我,还是喜欢这透过旋律传达的情绪,如果时间,在此刻终结,静止,那么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呢?或许,不会因为时间的静止而停止跳动,或许,不会因为时间的终结而丧失生命的活力。就像旋律,突然的停止,很奇怪,但可以选择切歌。
终于,站在了等候区,漫长的等待让我

觉得空虚,都是时间的过错,让列车与我之间,隔了以公里为计的单位,又都是我的错,没有选定恰当的时间,没能搭乘合适的列车。可是应该开心的是,它就快要来了,我已经站在了等候区,现在想出局,或许显得更笨。我在想一个问题,从相遇到相识相知需要历经多少公里,就像这趟列车一样,可能会晚点,但行程距离不变,只是行进效率显得不高,或许,1314公里吧。能够成为朋友的距离,又或是两颗心相遇后的距离。哪怕只每每靠近一点点,以秒速五厘米的速度,十个月,就能走完这段路。这道题,我已经算过了,我记得清楚,写在我的笔记本上。
这趟列车是类似《金粉世家》里的绿皮车,应该是类似于上个世纪的产物,跟如今的时代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看呐,上个世纪的老古董。”我一边拉着朋友的衣服,一边指向面前的绿皮车,不禁笑了起来。
朋友也笑了,我便笑的更欢了。
“怀旧不好嘛?”
“好,我最喜欢怀旧了”
“好巧,我也是。”
“其实。。”
“其实,是因为它便宜。”
“知道就好,干嘛还要说出来?”
“我知道你知道,可不说出来我又怕你不知道,大概,就是这样。”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可你也不用说出来让我感觉到你知道我知道啊。”
“我们这是在干嘛?绕口令么?”
“算是吧,绕口令也挺有趣。”
“好了,该我们了。”
“嗯,走吧。”

窗外,是疾驰而过的风景,列车里,是依靠在窗写故事的我。没有按照预期,再翻开那本书,也没有跟朋友再多说几句话。我喜欢一个人的孤独时光,我习惯一个人的寂寞旅途,列车里的乘客,有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终点,而我,也有自己的目的地,在到达之前,享受这静谧的时光,赞叹一句:岁月静好,我亦安好。
苏州啊,就快到了,我的朋友,你会在哪一站哪一刻等我呢?或者,我到站等你好了,毕竟列车晚点了,你可以迟点过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