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不能轻易地学好一门外语?
有一天,当我观看“N个你必须知道的连读规则”时,突然有所感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各种外语信息几乎是垂手可得的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依然不能轻易地学好外语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这就是,在互联网上,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在各种图书中,有太多的信息告诉我们学好外语,或者记住单词,或者学会发音,或者语法,写作等等的秘诀,规则,方法,以及规律。这些现成的,抽象的原则总结,在形式上,似乎给我们指出了种种学好外语的通路与捷径。但是,在实质上,正是这些“原则”,这些“捷径”的普遍存在,它一步步地剥夺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的判断能力,我们的探究能力,我们的总结能力,而我们的这些能力的缺失,则进一步使我们在外语学习中一步步地丧失主动性,一步步地变得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机械刻板,或者,变得只会寻章摘句,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总之,一句话,使我们无法完全建立,或者彻底丧失自身在语言学习上的自信。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无法建立起他对其所学习的目标语言的自信时,那么,他怎么能深入地学好这门语言呢?
早在几百年前,哲学家叔本华就注意到了过早学习抽象原则而带来的危害,在《论教育》一文中,他曾说过这样的话:
“人类的聪明才智之特征,表现在从具体的观察中能抽象出一般概念来,那么就时间而言,一般概念出现在观察之后。如果确实如此,对一个完全靠自然学习——既无老师又无书籍——的人来说,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每一种具体观察属于何种一般概念,而该一般概念指的又是哪种具体观察。他十分了解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他能正确的处理他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仅这点,也许可以称它为自然的教育方法。反之,人为的教育方法指的是听别人讲、学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书。所以,在你还没有广泛的认识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观察世界之前,在你的头脑里就已经充塞了有关世界的一切概念。人们会告诉你,形成这一般概念的具体观察是在后来的经验过程中出现的。到那时,你却会错误地运用你的一般概念,去判断人和物,并错误地认识和对待这些人和物。所以我们说,这种教育把人的思想引入了歧途。
上述这点说明,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阅读,却总还是半天真无知,半带着对事物的错误概念开始认识世界,致使我们的行为时而精神紧张,时而又偏激自信。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充满着一般概念,而我们自己又总想着去运用它,却又不易正确无误地运用。这也是直接违背大脑自然发展的结果,
有鉴于此,教育便意味着试图寻找严谨的自然求知的途径。只有如此,教育才能遵循着这条途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儿童才能逐步认识世界而不出现错误观点,因为一旦形成了错误观点就很难纠正了。要是真采用了这个计划,我们就得小心防止儿童在还没有对文字的词义和用法有一清晰的理解力时,就滥用它们。否则,它会带来一个致命的后果,即仅满足于使用文字而不去理解事物,换句话说就是只铭记短语句式,以产生急功近利的效力。通常,这种趋势在儿童时代就有了,它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时期而致使许多学者只学会了夸夸其谈。”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有太多的关于学习外语的秘籍,诀窍,原则,方法,路径等信息可以垂手可得。当我们热衷于学习这些抽象的总结时,我们便失去了我们自身的总结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可以有鱼吃时,那么,我们还会去打渔吗?当我们不再出海打渔,那么,我们还会有打渔的能力吗?
因此,在信息时代,在外语学习方面,一个貌似合理的悖论就出现了。当我们急于求成时,当我们缺乏外语学习自信时,我们便到处寻找外语学习的诀窍,方法,秘籍,原则等信息,而又正是这些随处可见的抽象总结,又进一步剥夺了我们自身的抽象能力和总结能力,当我们不是依靠自身的体验去总结,或者去抽象出其所学外语的规律时,那么,我们能形成自身对所学习的语言的正确理解吗?当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自身所学习的语言时,我们能建立我们自身的语言自信吗?当我们不能建立自身的语言自信时,我们又怎么能深入地学好自己想学好的那门语言呢?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