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句子:致虚极,守静笃;
古文今译: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我的理解:应该说,人的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我们在与外界接触,去了解、认识万事万物的时候,会因个人的私欲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需要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
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泛滥的社会,有的人对声色货利过度追逐,偏执于对事物的主观看法。于是,一个人运用心机会蔽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妨碍明晰的认识,所以致虚就是要消解心灵的蔽障和厘清心智的混乱,尽可能消解到没有一点儿心机和成见。
致虚就必守静,也就是透过静的功夫,深蓄厚养,储藏能量。时常让自己进入到一个非常宁静的状态,能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待更新,这属于“我读《道德经》”系列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