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电影』简书电影电影漫谈
干货:《牯岭街》中的元电影元素

干货:《牯岭街》中的元电影元素

作者: 猜火车的小苏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20:09 被阅读0次

    纵观杨德昌一生中的7又1/4部作品(《追风》未完成),包括《一一》在内的其余的作品,都是围绕台北都市和都市中人的挣扎为主题,风格上(即空间造型)可以说是兼备安东尼奥尼和沟口健二的影子。而史诗级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不能完全与其毕生作品归为一类来解读的。

    《牯岭街》也有对现代化的表现,但体现在更为含蓄也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比如“美国”文化对台北和年轻一代的影响。比如:电影的英文名A Brighter Summer Day(猫王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歌词),小猫唱着猫王的歌贯穿电影始终,以及那一句看似不经意的“你越来越像老美,早上洗澡”。然而这种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与更为传统的东方文化并行甚至“抵消”,比如那把杀死小明的日本刀,还有小四儿妈妈提到的“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仗,现在呢,住着日本的房子”。

    就我个人的理解,这样的安排是想表达:60年代台北的「西方」潮流,传播广泛但表现得浮于表面(比如结尾处小猫的cd被扔掉,二姐信奉的天主教也没能挽救小四儿);而「东方」却是以固有的形式存在,可以用作庇护(房屋),也可以是武器(凶器)

    与其他作品以“当下”为主题不同,《牯岭街》是杨德昌对过去的回望,最重要的,这是他本人示意最为明显的传记风格作品。有人将《独立时代》中的发疯的编剧解读为杨德昌本身,而《一一》中NJ和洋洋也颇有代替杨德昌发声的意思。但小四儿(以及小四儿的父亲),从历史经历、社会身份上来说是和杨德昌最为相近的——这一点前人之述备矣。杨德昌借茂武的真实案件,将自己的身份投射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反映的是和现代化接轨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令人忘记的「历史」。因此他在手法上更多的是小津安二郎的家庭感,而非那种横平竖直甚至有些刻意的安东尼奥尼风格。

    如果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叙事上、空间上的突出之处,我觉得是《牯岭街》中那个制片厂/拍摄场地。电影在出完背景介绍的字幕之后,第一场戏就是小四儿和小猫偷看拍电影现场的那个场景。这个场地是后来小明和小四儿“约会”地之一、小明在这里试镜时留下了亦真亦假的泪水、也是小四去杀小明(当时想杀的其实是小马)之前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以下是这个制片空间的几个关键点:

    (1)小四儿在这里间接拿到了「手电筒」,随后的片段里,他用这个手电筒照明,有“揭露秘密、照亮黑暗”的意义;

    (2)然而却无法在后来“照亮”小明、无法了解真正的她。

    小四在一片漆黑里问小明和honey杀人有无关系时,小明从他的视野里消失,而后又从他身后出现,直接忽略掉这个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小四问小明,哈尼是否为了她才去杀人 小明从身后出现

    (3)最明显的就是小四儿最后对电影里的导演吼的那一句:“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还拍什么电影!”这一句甚至都有了一点元电影的意思。

    小四儿追求的真实和正直,在那个时候已经被自己父亲的妥协、小明的“无法改变”、甚至是唯一跟自己有点像的小马在爱情观上与自己却迥异,给破灭了。而如果脑洞再开一点,这句台词甚至有点评价这种反映历史的电影,这种为一个案件提供社会解读的电影,到底真假何处呢。

    (4)这一设定与猫王歌词的呼应(纯个人理解)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里有一段念白,请允许我在有呼应的地方后面加上解读:

    I wonder if you're lonesome tonight

    You know someone said that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each must play a part.

    “世界是一个舞台,每个人扮演角色。” 从小四第一次偷窥拍摄现场的时的视角(即没有经过剪辑处理的),那就是一个有服装有道具有灯光的舞台

    Fate had me playing in love you as my sweet heart.

    Act one was when we met, I loved you at first glance

    “第一幕就是我们相遇,我对你一见钟情。” 这个不用多说

    You read your line so cleverly and never missed a cue

    从面试那场戏可以看出,小明非常有天赋,或者说那一场戏正好激发了她的泪腺。

    试镜是在小明妈妈病倒的第二天,哭得很伤心,最后露出无奈的笑

    而在现实生活中,她也迫于生活状况“演”得滴水不漏



    小明在听说跟自己暧昧的卫生老师要结婚时

    Then came act two, you seemed to changeand you acted strange

    And why I'll never know.

    Honey,you lied when you said you loved me

    And I had no cause to doubt you.

    “等到了第二幕,你好像变了……(但其实)你是在骗我。”

    变的是小明对小四的态度,不变的是小明所认为的“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而(女人)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寻求新的依靠。

    个人最喜欢的一幕,小四的眼神太甜了

    But I'd rather go on hearing your lies

    Than go on living without you.

    Now thestage is bare and I'm standing there

    With emptiness all around

    And if you won't come back to me

    Then make thembring the curtain down.

    对应小四来到拍摄场地找小马那一场戏,这一次没有小猫,也没有小明,舞台已经空了。

    空无一人的片场,注意:此时小四将手电筒别在腰间 讽刺完导演之后,杨德昌刻意给了一个镜头:手电筒遗留在片场 等待小马的小四,此时别在他腰间的是一把刀

    最后小明在大街上“上演”了挽回小明的戏码,她果然没有回到小四身边,小四就以极端的方式“谢幕”了。

    哪怕是再喜欢杨德昌,我两次看《牯岭街》都是没有一气呵成,需要中途睡一觉再继续……尽管设定再精妙,也实在是长到了让人难以把握节奏的地步。但不得不说,哪怕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中,杨德昌的安排也是细致入微的。它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高,也是和其他电影的比较中而来。虽然《一一》里那句“我也老了”,的确比小四儿杀小明那一下更令人有明显的情感反应,但对两部电影的细腻打磨,又有几位导演做得到呢?


    讲点题外话。

    有次兴奋地跟朋友说自己在某乎上写的答案已经有超过20赞了(现在已经超过500了,很是欣慰),对我这种表达能力有限的人来说实属不易。朋友说,其实应该可以有更多赞,只是杨德昌比较冷门。

    冷门。

    听到这两个字,有了点小情绪。

    “冷门”从来不是我喜欢杨德昌的诱因。我开始看他的电影,是因为要挑一个导演来做课堂展示,而我觉得,杨德昌的名字很好听。

    谁成想,这个名字成了我之后电影研究的大部分主题。

    我不知道“冷门”这个词,是形容他的表达风格和影片时长呢,还是这种细腻打磨的电影精神,鲜有人至。

    正因为我文笔不好,才在分析电影时,尽量不为其中的“文学内容”所动,仅分析视听,不夹杂个人情感,

    但他的电影真的好到,让我觉得他还没有走,让我得知侯孝贤得了戛纳后,甚至有些嫉妒。

    Shall I come back again? 猫王唱道。

    Yes, Edward Yang, you shall.

    第一时间买了蓝光修复版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干货:《牯岭街》中的元电影元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xr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