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边中老年人,三观一致,请支持原创,关注作者公众号:“小城菁年”,看更多连载+原创滋味儿小文。
粮油店这个东西在以前印象中都是在菜市场里面,门前伸一个长长的雨棚,雨棚下占道摆放着大大小小开口装杂粮干货的盒子,一对中老年夫妇坐店等客,早上人们去菜场卖菜,高峰期的时候一个个的应付着老头老太太。
直到去年初夏我家楼下那家店开业,刷新了我的认知。
他租了小区前面的底商,我们天天路过回家,看着他的店一点点装修出来,左边一排货架整齐地放着酱油醋等瓶装品牌产品,右边做了一排散称柜子,干货杂粮米面,最里面还做了一个秀气的收银台,天花上嵌着一排led灯管,装修的整洁大方。我们好奇,周边几个超市,薄利单一的产品,同质化的碾压式竞争,小小的粮油店装修这么好,房租这么贵,这能赚多少钱?难道又是过来打酱油的愣头青?
▼
还真的愣头青。
开业当天看到老板了,一对90后小夫妻,孩子还在怀里。一个老头应该是老板的父亲在门口张罗着摆放花篮,跟路过的邻居发烟攀谈,进店的人稀稀朗朗,左右流连。我们准备进去看看,想想人不多还是算了。
人都有这个心理,羊群效应,从众心态,总往人多的店扎堆。最坏结局至少挨宰也不是自己一个,有个心理安慰。
我们笃信这个店和他前面的服装店一样撑不过半年,到时候关门大吉可以去捞点便宜。
事实证明就像没有瓜葛的同一栋写字楼上班的男女即便每天同一个电梯上下楼,不借个雨伞搭个讪什么的根本不会成为情侣。没有过联系的店即便在你身边开得再久你也不会去光顾一下,你不了解他,也不想去了解他,每个人之前的世界,不去打破他就没有进展。我们天天从他家门口路过,或者接送孩子,或者散步,眼光都没有朝店里看过。
直到一个多月后的傍晚,我们在家吃饭听到敲门声。打开门我认的是粮油店的老板娘,他不认识我,手上拎着两个小瓶装的酱油醋,站在门口推销起来。
大致意思就是他是那个店的老板,家里有什么需要的可以加个微信拉进群里,送货上门。
起码也算熟人,无害,同样带孩子的女人,老婆加了微信,东西死活没要她的。
加了群也只是礼节性的,没想过留。不过气氛还好,有时候会发个一块钱二十人领的红包,推送一点优惠的粮油信息,没有刷屏,也就留住了。
我们隔了几天去他店里买米,男的不在店里,女的推着车里的孩子哄着睡,热情地招呼。余光扫了扫标签,大部分价格跟超市差不多,东西品质不知道是不是亮晃晃灯光的原因看着还不错。她说老公送米去了,需要送货的话晚点可以过去,我们说不用,她说不要紧,小区单子多,一车拉过去,不耽误。
一来二去成了熟客,毕竟吃喝的东西哪里都要买,他家东西也不差,价格也不贵,买了几次也聊得多了。
▼
我问他为什么开店不去上个班?
他说孩子太小,老婆带着,自己一个人上班工资低,不好过。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做这个?
他说做决定前是考察过几个小区和网上查过数据的,我们这小区四周几百栋楼,配套酒馆饭店也不少,小卖部太多了,做个和以前不一样的干净清爽的粮油店,东西质量做好一点,价格低一点,吃喝谁都少不了,长久生意是能做下去的。
我问他利润咋样?
毛利十分之一,一个月要做到二十万的销售额,除去房租水电还有压货的费用,才对得起自己和老婆的人工。
我问他生意怎么样?
他说目前还可以,能周转过去,接了几个饭店和幼儿园单子,除去回扣能挣点,就是房租贵了。
▼
这还是去年,赶上年尾疫情期间,他的微信群活络了起来,饭店幼儿园歇业了,小区单子很多,米啊油的人们少出去,他家男人就挨家送了。价格也没涨多少。房东看他生意红火,要涨房租。
我跟他说,跟房东商量商量,疫情生意不好做,很多地方都主动降房租。
他说,店是人家的,说不通,非要涨,你要做生意就得认账,没办法,不计较了。
我问他,租个便宜点的做仓库,做线上销售自己配送呗。
他说早就想到了,不行,网上人家说是一回事,自己做又是一回事,疫情是特殊情况,不少人还是习惯去店里比较,不能完全抛弃。
我问他,天天送货累吗?
他说,书读得少,做什么都累,给别人做不如自己做。天天和老婆孩子在一起,做得开心就行。
踏实肯干,知道自己要什么,活的通透明白,也是90后另外的标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