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的/碎片出处
-
碎片出处:如何自学一个领域?这里有一份全指南
-
阅读目的:想学习一个领域,如何开展呢?
读后收获/感受
- 收获一:学习一个领域,先从搭框架开始,建立图景
- 搭框架方法:搜寻这个领域相关的经典教材,大约3-5本,通读一遍
- 该阶段回答三个问题:
- What:这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流派和分支?有哪些常用的术语?
- Why:这个领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现在进展到哪里?
- How:这个领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有哪些被广泛承认和应用的基本成果?
- 这和策划中的“主题厘清”是同一思路。
- 收获二:将框架精细化、补充完善;
- 对于“似懂非懂”的术语和概念,把它弄通、弄透。
- 快速定位到你存在疑惑的概念,用尽可能多的信息去攻克它。
- 在这个过程中,碰到的新的概念,把相关的概念都纳入进来,一起理解清楚。
- 时时刻刻在心里自问一遍:「我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对概念进行费曼,整理出自己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
- 这个阶段目的是把框架变的更准确,以目的为导向,划定[边界]。
- 收获三:带着问题去阅读、听课、学习
- 学习各知识点,带着「联系」的思维,将框架的各知识点间构建出联系
- 学习的核心:知识的本质永远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之间的联系。
- 问题是:我学到了一个什么知识点?它可以跟别的什么知识点联系起来?如何构建这种联系?
-
每个知识点看作一个「知识元」
- What:话题,结构,类别
- Why:原理,原因,起源
- How:应用,解释,结果
- 把浩瀚、繁多的概念节点组合起来,就能够组成一张网络
- 收获四:第四步,思考提炼主题,形成成果
- 围绕着主题,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能够如何整合起来?
- 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彼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点和共同点?
- 「主题」—— 聚焦到我们庞大知识网络中的某个细节,去拎出一个「局部网络」
- 以主题为关注点,将之相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总结、归纳,再赋予它一个名字,所得出的成果。
- 收获五:第五步:迁移、创新
- 迁移的意思是:把旧的、已知的规律、模式,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上面。
-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理解和拆解外部情境的能力。
- 将总结提炼的主题,应用于不同场景进行现实的映射,结合实例
- 迁移 的步骤
- 在前四步积累知识时,为知识预留出「接口」(参考第四点的 how 突触)
- 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通过对问题进行拆解,找出它背后的核心。
- 把问题核心跟「接口」做对比,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应用到新问题上面。
- 迁移的方法
- 类比。可以去思考,这个问题跟哪些旧的问题、我们已知的问题相似,可以进行模仿和类推。
- 黑箱。把这个问题视为一个黑箱,去思考:它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
- 抽象。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去掉具体情境,试着把它泛化、抽象化,提炼出它的结构和骨架,思考,它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 收获六:第六步:建立模型,形成方法
- 断去练习。不断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情境,练习拆解和迁移。
- 许多新问题之间,其实是存在一些共性的。它们虽然不同,但都可以用同一套知识模式去迁移解决。这时,你就创造出了一个「模型」
- 模型与主题: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主题是对内的,是你围绕知识网络中某个节点所展开的一系列「解释」;而模型是对外的,它是将主题迁移到一系列情境上面的结果。模型的本质,就是主题+情境;主题聚焦于「为什么」,而模型聚焦于「怎么做」。
- 表达时可以从事件表现分析到主题,再从主题总结到模型,从模型再迁移至亲的事物
- 收获七:更新
- 一个框架搭建起来,一个知识网络构建起来,它始终是「过去」
- 开放的系统才是更稳定的系统,开放的系统才有实现熵减
- 在碎片学习、生活中将新的观点、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完善、修正、扩展、链接原有的知识点,形成开发式的框架、体系
- 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升级大脑操作系统的过程
-
总结一张图
640_6.jpg
采取行动
- 行动一:与阅读记录(4)|构建知识体系初识相互映照,形成学习“学习新领域”的基本思路@1.16
- 行动二:使用该思路来进行质量管理的专题学习@本年度。
改变预期
- 不断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