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力量》共探讨了11种常用的提问模型,涵盖了人际交往、工作沟通、个人目标实现这三大方面。这本书并非一味说教,它是在详细说明每种提问模型时,围绕一些人物的故事展开,在故事中向你阐述专门的提问方式和聆听技巧。
1、诊断型问题是质询的开始阶段,它是构建其他问题的基础。诊断型的问题一般用于鉴定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现在该怎么办?这一种治疗方案有怎样的连带风险?我们要留意什么?出现了什么异常情况?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正确吗?我们选对了行业吗?等等这类问题。
2、战略型问题内容涉及较大的挑战与长期的目标,涉及风险、机遇、成本、影响,以及替代方案,正如你的关注在于大局。当你思考未来的效益与后果时,它们帮助你确立视野、厘清目标、思考障碍。3、共情型问题探究人的工作动力、思考的根源、恐惧的来源以及感受的产生。共情型的问题帮助你深度挖掘,稍稍转变视角,它们还可能触及一些极度私密的地带,让你感到心痛。基于共情型提问的对话需要耐心地、有技巧地、专注地聆听。
4、桥接型问题适用于让封闭的人敞开心扉,通过问这类问题巧妙地获得信息,搜集细节,评估意图和能力。知道你追求的目标。记住交流中未说出的中心点和目的。尽可能将问题转化为陈述句。
5、对抗型问题适用问责场景,比如律师提问。通常需要果断打断对方或是重复提问;需要提问者反应敏捷、毫不让步;经常通过封闭式问题来提问;在提这类问题前需要评估是否要采用这样的方式,有没有必要?因为这类问题是咄咄逼人的。
6、创意型问题主张别出心裁的想法,它们能引发想象,它们会帮助你整合出你从未想象过的“头脑风暴会议”,它鼓励疯狂的、跳脱常规的想法,让人们尽情展开想象,挑战我们的大脑通过一个不同的棱镜看待事物。
7、任务型问题帮助你让他人加入一次真正的对话。通过提出任务型问题帮助从对话过渡到协作。适用的场景比如酒店礼宾部的员工,面对宾客时,可以问:是什么吸引你来到我们这座可爱的城市?在提问并听取对方的回答时留心倾听情感指标:欢乐、愤怒、失望,并随时作出提问问题的调整。
8、科学型问题让一个进程围绕数据、实验和可观察到的事实展开,迫使你放缓速度,在下结论前去观察、假设、实验、定量。提问方法是从事实入手,观察到了什么?或你知道什么特别确定的事情?我们是怎样得知的?我们可能存在错误吗?下一步问题是什么?步骤是奖励事实、不带情绪、每次一步。9、采访型问题需要积极的、有目的地聆听。在提这个类型的问题时,多用“我们”,少用“我”。10、娱乐型问题适合主持节目或在聚会中主持气氛。多提开放型的、轻松的、友好的问题,主持者需要了解聚会中的人是否存在共同点和兴趣点,多提问,不作答,引导其他人讲话感兴趣。
11、遗产型问题询问你的成就或者改变,询问你对生命的触动。它们与这些元素有关:意义、精神、获得的教训、感激、悔恨、人和目的。不仅是人暮年时可问这些问题,其实在人的一生中任何时段都可以经常自问或向你亲密的人询问这些问题,通过频繁地问这些遗产型问题,我们能丰富我们的终点和一切在此之前进入我们生命的东西。比如,你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你从人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你未竟的事业是怎样的?你本人有怎样的故事?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详细阐述11种问题,再逐一提炼出方式方法和步骤,很有操作性。以共情性问题为例,在提问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同理心看问题。从他人视角看问题,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如果你转换视角,站在他的角度,你会看到什么?二是留下回旋余地。首先提大的宽泛性的问题,以此来让对话方开口讲话。问能令他们感到最舒适、最熟悉领域的问题。三是注意聆听言外之意。当提问越深入,就越需要留心对方讲话中的线索、语气及心情,留心对方的表情、眼神、肢体语言、语言中的停顿、犹豫等信号。根据不同的信号调整提问的内容。四是建立亲密的距离。表达同情和兴趣,但要保持足够的距离与客观,这样你就不会做出评判,能提出客观的问题或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