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庸诠释学艺术之家
《侍坐》里的儒家政治学

《侍坐》里的儒家政治学

作者: 干国祥备课老干 | 来源:发表于2017-03-25 11:00 被阅读880次

01

《侍坐》是语录体《论语》里少有的“讲故事”,而且讲得很完整、很生动,似乎经过了精心剪裁。我的好兄弟王开东一眼看出《侍坐》叙事上各人志向由大而小的编排,认为这是孔子哂笑子路,批评他抢着发言、骄傲自大的结果,认为正是孔子的哂笑,才使得后面几个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懦弱”。而“懦”与“儒”在历史上错误的互训,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儒家的本质,就是希望大家能规规矩矩做人,低调谨慎,逆来顺受。(链接:王开东:《孔子一堂失败的课》)

在我看来,这当然是对儒家和孔子的误读。我认为《侍坐》既逼真地刻画了孔子师生每个人清晰、一贯的形象,又蕴含了早期儒家的政治学主张。孔子的哂笑只是政治学主张激烈冲突的低烈度表达,也是对一个特殊学生的因材施教,后面几个学生,除冉求的邦国大小可能受到子路发言影响外,都并未因孔子哂笑子路而作出了消极发言。四个学生都真诚地表达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孔子无论是课堂上的表现,还是课后的评价,都是极其精当的。

对此,我们需要作一些必要的细读分析。

0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这个对话的开端,就是孔子提出:假设有诸侯赏识,大家认为自己能做什么。这个假设限制了回答必须在“政治能力”和“施政方向”的语境内思考问题,而不是个人其它的志趣、理想。

孔子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早期来投奔孔子的学生,绝大多数有明确的诉求:学而优则仕,通过跟随礼学大师孔子,学习贵族的修养和士人的本事,进而能在各诸侯效力。

孔子本人,自十五岁立志以来,三十来岁以熟习周禮而被世人所知,从此他就一直想寻找机会服务于某个邦国,为此不惜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直到五六十岁,才在流浪的途中志向升级,用超越的眼光来重新认识从政的真谛,以及方法。

03

和《论语》中许多处一样,子路(子由)总是第一个率先发言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显然这是个英雄主义的回答,最多称得上是一个将军、元帅、兵部尚书、军事部长的回答。

他描述一个国家的实力,就是看这个国家拥有多少标准武器。类似今天有多少军舰、战机和坦克,当时是以有多少战车(乘)作为实力标准的。千乘之国有多大?一乘,就是一辆由四匹马拉动的战车。依据一种统计法,据说车上有甲士3人,车下配有步卒72人,还需要后勤保障人员25人,大约共计100人。千乘之国,就是约有十万战士,放在春秋时代,这已经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邦国了。这是子路施政的基础,国家太小就只能做烈士,太大就显不出自己的本事。现在这个国家周旋于敌对的大国之间,不时有边境冲突,国内经济也并不景气——这样的情景我们很熟悉,也许这两年的中国就颇有些类似。子路说,他有本事用三年时间让大家具有战斗抗敌的勇气,而且严守纪律。

对这样的回答,孔子能怎么办?言说是自由的,而且是前面孔子自己强调了要大家率性发言。但孔子如果表示赞许,那么儒家政治学的根基就产生了动摇。所以,“夫子哂之”。孔子后来私下解释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后人只意识到“其言不让”是与“为国以礼”相冲突的,认为孔子在批评子路的傲慢态度,其实孔子批评的重心在“为国以礼”这四字。为国以礼,讲的是“应然”——应当用“”来治理国家,但此处子路的施政方针有一个、点礼的痕迹么?完全没有,他讲的是“”,追求的是一种异常处境中的英雄主义,而不是一个国家的长远福祉。

当然,一个理想的邦国是必然要有适当的军事力量的,子路的能力也不仅仅限于此,所以事实上孔子还多次向有权力的上层推荐过子路。

04

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有(冉求)。通过《论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政治才能特别突出,但较多现实主义的人,也是孔子弟子中很受诸侯欢迎,官运亨通的一个。我们甚至可以说,他身上很有些管仲和晏婴的味道。冉求回答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的政治主张就是经济为先,这是邓小平们的主张,也是当前各文明国家政治领袖们的核心主张。冉求为什么不说要大国?对现实主义的冉求而言,这既是因为他愿意像周朝各诸侯发家时候那样一点点做起,又是因为他看中的就是身边的鲁国,甚至是鲁国里面各大夫们的诸城邦。冉求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既是诚恳地认为自己在同学中并非精于礼乐,又是含蓄地认为礼乐并不是迫切与基础之事,但他从来没有否定礼乐的重要性。冉求的发言,是一个国家总理说了财政部长的话。

因为在实际施政的过程中,冉求经常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中偏向现实,所以他也没少被孔子批判。孔子多次表扬他的才能,但对他为现实而让原则作出妥协的做法,孔子有时甚至会表现出罕有的愤怒。

05

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赤(公西华、公西子华)。他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首先,和另外三个侍坐的同学不同,公西赤属于孔门“后进”,另三位属于孔门“先进”。这从叙事开端的姓名排序中就可以看出。孔子说自己的弟子先进门的那一批能干事,但涵养有所不足,后进门的弟子们能力与涵养兼备——但做事能力还是先进(先进门的弟子)更强一些。所以公西赤说自己“非曰能之,愿学焉”,因为他确实太年轻了,这个姿态是很合适的。然后,他说了自己理想中的施政才能与为政方向,那就是“宗庙”和“会同”——宗庙就是以祭祀为中心的内政,也就是确定国家中各级官员的责任与权限;会同就是和其它诸侯国进行有理有据、互敬互惠的外交。事实上,这就是周朝和春秋时期“禮”字的本义,它不是礼貌,而是包含国家宗教、宪法、法律、官职、道德、文化、风俗、外交等在内的一整套规范。尊从周礼,就是强调周朝的宗教、法律体系的主导地位。

我们知道,这就是孔子本人的政治思想。所以孔子事后评论说:“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他的意思是,国家无分大小,人民的福祉来源于国内外的和平,而这就是宗庙和会同的积极意义。有人说公西赤有外交才能,是个理想的外交部长,这显然是有所误会,这恰恰才是孔子心目中总理们应该关心的事——美国的国务卿一职,大致就是扮演这个角色。

至于国家大小之辩,放在今天,他可能会说:难道瑞士不是国家?难道新加坡不是国家?难道只有治理美国、中国或俄罗斯才算得上治理国家?难道治理小国家就比治理大国家要更容易?

既然公西赤已经清晰表述了孔子的儒家政治立场,故事本应该就此结束,为什么还有个最精彩的插曲?

06

只剩下曾晳(曾点)没发过言了,于是孔子问:“点,尔何如?”

曾晳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然后才“舍瑟而作”,但也没直接说自己的政治理想,却说:“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什么曾晳没有直接回答,却要说“和三位同学所说的很不相同”?本来各人所说的就是不一样的,但曾晳所说的不同,却是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学。

在孔子的鼓励下,曾晳才诗意地描绘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什么?这明明不是施政方针,根本没有什么政治举措啊?这最多不过是一个教育部长在工作之余的一点情怀流露罢了。

可是孔子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明白地告诉大家,这也就是我个人的政治理想!

前文我们刚刚说过,公西赤所表述的,就是孔子本身的政治主张,这是一个年轻好学,极其尊敬老师的学生,我们相信,他的政治主张主要来自孔子,而不是自己的领悟。但是为什么此处孔子说自己完全和曾晳相一致呢?

因为曾晳用极其诗意地语言,描绘了最理想的教育状态,礼乐在此处是活泼泼的,是生机盎然的。这是美妙的教育,是美妙的礼乐,也是美妙的生活。政治可以由此而始,并最终归于此处。

我曾在分析孔子生平时,结合孔子自己的话,以及历史上的一些证据,论证孔子是约在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的颠沛流离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就是通过礼乐教化人民,尤其是人民中的年轻人,而这就是最佳的政治道路,是不需要君王授予的伟大道路。

这一领悟,不仅让孔子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伟大教师,而且也让孔子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素王”(也就是无冕之王)。如果这算不上是政治,那么什么才是政治?

07

这一场对话里,有军事主张,有经济主张,有宪政治国主张,有和平外交主张,更有新颖独特的以教育为政的主张。每个人都真诚地表述了自己的发言,除子路的率真外,大家都细腻地把握住了周围语境中的分寸感。而孔子面对完全对立的异见,也仅仅轻微地表示了异议,他让所有学生各抒己见,形成了一个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之场。孔子固然也通过赞许和哂笑,对这些观点施加了自己的儒家立场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压制言论,更没有强制思想。

这是一场极其精彩的教学。

这是一个极其经典的叙事。

在这里,蕴含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儒家政治学

《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相关文章

  • 《侍坐》里的儒家政治学

    01 《侍坐》是语录体《论语》里少有的“讲故事”,而且讲得很完整、很生动,似乎经过了精心剪裁。我的好兄弟王开东一眼...

  • 解读《侍坐》

    《侍坐》一篇叙述简洁,却将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读之感受颇多。 首先,我...

  • 备课杂记(侍坐)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

  • 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非常规解读

    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非常规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

  • 《侍坐》中体现的治国理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论语》中...

  • (190)侍坐随笔(一)

    初来寺院到做知客前一段时间,我记下的关于师父的随笔。 有的是对师父的认识,有的是对我和师父关系的审思,有的是以师父...

  • 子曰伤子

    子曰:何伤乎? 出自先秦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

  • 吾与点也

    此言出自先秦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秦:佚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 2018-05-20侍坐/虽有佳肴/读孟尝君

    519 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侍坐》里的儒家政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oq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