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儒家概念一样,“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既蛮横又有力,但流行的意思从来都不是倡导者的本义。
推崇这六个字的儒家大师朱熹举例解释说:饿了想食物是天理,想吃得好就是人欲。
这是典型的越抹越黑。大概是朱熹同学看到畜生大都不讲究饮食,只有人特别讲究食物,所以才有此说。细读《论语》我们可以放心地得出一个结论:儒家创始人孔子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个美食主义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孔子的餐右铭。
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食物的香味、鲜味、美味,乃至于晶莹的色泽,金黄色,都是食物新鲜而未变质的“信号”,对它们的喜爱,乃是进化过程中我们存储下来的生存密码,这绝对是“天理”!
但这难道不也是“人欲”?人欲难道不就是天理?
这就要回到一个古老的哲学传统,在这个传统里,凡“天赋的”、“与生俱来的”、“人人生而有之的”,就是“天”、“自然”,而后天人为附加的,就是“人”、“伪(人为)”。譬如牛马有鼻孔是“天”或“自然”,那个辔头就是人为的。想喝水、找水喝都是天理,打井、装自来水都是人为。
也就是说,“天理”就是上天赋予的,譬如饮食男女,譬如健康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健康社会中对工作的忠敬,等等,传统儒家认为这些都是生而有之的“天理”。
西方大哲学家康德似乎也同意这个观点,他关于内心的道德律的那段诗意的名言,完全是儒家想说而没能说出的。
但道家就完全不承认,尤其不能赞同仁义道德是先天的观点。道家人为人生来简单,善恶观念是外来的、后天的,正是它们把人弄复杂了,把社会搞混乱了。
其实大多数人即使觉得这些话解气,但内心深处也不赞同道家的观点。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迟疑地说:也许人性是自私的,自私肯定是与生俱来的,哪怕善良等道德也是与生俱来的,那也没有自私更本源。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口号似乎被无声地封杀着,大家都相信,但拒绝说出。
问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存天理,灭人欲”在哲学上根本没有矛盾!
如先所说,“天理”乃是人的先天之性,自私也罢,“为己”也罢,说到底就是满足和实现这个天理而已!为别人和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一对天然冤家,我们的一餐一饮,是有多少人为自己也为我们而努力才能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美味,而为了这一餐一饮,我们同样得真诚地为别人服务,才能获致。
问题只在“人欲”二字!
必须严格地从一开始就拒绝把这个概念字面直译为“人的欲望”,必须严格按照哲学定义的方法,把它理解为后天形成的对自然天理构成了伤害的欲求。
回到饮食的比喻,因童年漫长的饥饿感而带来的贪吃、暴食,这是“人欲”。
举而广之: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是人欲;极度不安全,渴望通过占有来获得安全感是人欲;天天想听赞扬是人欲……
每一个扭曲的人欲背后,是一个正常的天理得不到善意照顾的故事。
以此,存天理就是做一个健康人,灭人欲就是通过心理治疗让自己在道德生活中更健康。
但,天理(健康欲望)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天理间的斗争也就是内心的诸神之争,它们就只有和谐而无争斗吗?
希腊神话告诉我们,人性并没有这样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