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学是三间简陋的砖瓦房,屋顶挂瓦的泥土不时透过木板的缝隙洒落下来,窗玻璃缺口的地方在冬天用麻纸糊上。天冷后在教室中央生一个大个的火炉,碳火燃烧喷溅出来的灰尘进入鼻腔,刺鼻又发痒,一个冬天老师学生都咳个不停。
五个年级挤在两间教室里,一堂课的时间长的膀胱生疼。两个老师带着三十几个学生,一个年级平均五六个孩子,正好排一个竖行。一天两节课,两节自习,两节课间活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的学校自在散漫,老师是全能的。课程就是语文和算术,再就是六一节前教会一首歌。唱歌主要讲究声音洪亮,至于调调相对没那么重要,气势一定要有的。
我在村小学上到四年级,五年级到了乡里的小学。新学期一踏入教室的门,看见一个班有三十多个人,又是同一年级,觉得很不可思议。在乡里上学就要住校,每周回一次家,住的吃的都不怎么好,因此每次回家吃的都分外多,吃撑闹肚子是常事。冬天更是不好受,漫天飞雪挡不住回家的渴望,往往到家时满头满脖子全部是冰雪,脸冻的红红的,在炕上坐下暖和以后,脸和脖子奇痒难忍,母亲忍不住笑,又有些心酸。
在我十几年在校读书生涯中,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初高中阶段独自在一个人在县城里那几年。乡镇初中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没落,老师学生流失都非常大,继续坚持在乡镇中学读书升学希望渺小。初三那一年,我一个人到县城中学读书,租大院里一间平房,一个人烧火做饭,一个人应付学习和生活。吃的最多的是方便面和土豆,最闹心的是下雨下雪天,没有干柴生火做饭,往往折腾半天已经该上学了,饿一顿半顿是常事。虽然决定独自在外求学是我自己的选择,但期间的心酸是真不好受。
我一直想不通现在有些家长为什么一早就让孩子住校,可如今民办学校火的一塌糊涂。也许其中有些家庭状况和我当年类似,万不得已。更多的是“为了孩子好”抢占资源,或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有人在孩子暑假期间给孩子报一些训练营之类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我以为最好不要这样。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的温暖,幼年独自面对生活,更何况是故意为之,那种深深的抛弃感早早让一个人心坚硬起来,表面看是坚强和毅力,实着是不得已为之的无力感。
我现在住的地方紧邻孩子的学校,透过厨房的窗户玻璃看的学校操场清清楚楚。孩子们所在的学校里学生分走读和住校两种。入冬以来,照旧每天早上六点半不到小学生就在操场集合跑操,尤其看着那些刚上小学的孩子。我忍不住想这些小朋友每天要多早就得起床啊?他的爸爸妈妈如果站在我这个位置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天黑黢黢的时候就在寒冷空气中跑操作何感想呢?也许他们自个还没有起床呢?
我还是乐意让我的孩子们再多睡一会,多温暖一会,多做一会梦。经历是自然而然的,没必要刻意为之。
我有过那种无助的经历,冷冰冰的。苦痛也许会帮助我们成长,可全然没必要自寻烦恼,还是自然的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