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毛泽东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战国时期,雄辩名士如过江之鲫,风起云涌,然而真正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名垂青史的却少之又少。其中大才者,莫过于商秧。
究其原因,以商秧与犀首为例对比,就不难看出端倪。
1.商秧为秦谋
(1)初入秦,想先看看
商秧初入秦国,没有着急赶赴秦国的都城,而是想好好看看秦国,查勘一番秦国风土人情。
一进函谷关,卫鞅选择了从渭水北岸的官道作为西行路径,去看秦国的腹心地带究竟如何。
他见识到了秦国坑坑洼洼的官道;见识到了渭水河两岸,白茫茫一望无际的盐碱荒滩;见识到了盐碱滩边缘的山原,漏出的点点民居缕缕炊烟。
他为这块肥美土地的荒芜贫瘠深深叹息,心生感慨,两眼湿润。
胸怀天下的他匆匆结束向秦西行的念头,只想快点赶到栎阳,早日帮助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摆脱贫困。
(2)身体力行,遍访秦国
当秦孝公提出,入秦士子遍访秦国三个月,出治秦之策时,卫鞅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名士而退却。
他拒绝了景监的立即引荐,认为秦公试才之策千古罕见,是为政大道;他将身体力行踏勘秦地,在此之前不欲面见。
卫鞅孤身徒步跋涉,在他看来,深刻的思虑是孤独的审视所生发的,人多无助于明澈思虑。
他首先向西行,想在西部寻找秦国的封闭、孤立、穷困以及屡败于东方而没有灭亡的原因或是蛛丝马迹。
整整十天,才走过了秦国旧都雍城。他边长途跋涉,边认真思考,要如何才能改变秦国现状。
期间卫鞅不小心滚落山沟,流落到一个很小的村落。
偏僻的穷山沟,山民们燃起篝火,用最丰盛、最隆重的礼节迎接他。主人的古道热肠,让他很感动,也很高兴。
当他知道了,山河里百十口人,五十来个男人当兵打过仗,活着的都是半截人。
看到了瘸子两腿上赫然十几个洞,是战场中埋伏时留下的。
再看到了其余男子们黝黑粗糙的身体上各种肉红色的伤疤闪着奇异的惊心动魄的亮光。
卫鞅热泪盈眶。
当山民们奏起悲怆的秦筝,吼响悲凉的秦地小调时,卫鞅已经泪如泉涌了。
遍访秦国三个月,当他回到栎阳时,黑瘦高挑,胡须连鬓,破衣烂衫,加上身后跟着一个瘦骨伶仃的小女孩,任谁也认不出。
栎阳城门,军士拦住盘查,以为他是山东∴难民,呵斥他即刻回去。
(3)三试孝公,君臣相惜
卫鞅回到栎阳住的客栈,休息一夜。
次日醒来,他匆匆用过午饭,便埋头整理沿途刻记的竹简,将所记诸般数字与各种结论,分项清誊到三十多张羊皮纸上,缝成了一册。
做完这件最重要的事情,他便冷静思考,要如何对秦公陈述自己的政见和治秦之策。
通过两次试探秦孝公,到第三次,他才确定秦孝公是一位明主,真正与秦孝公谈自己制订的治秦良策。
结果,本欲西巡的秦孝公,取消西巡,拉着他在书房,两人商谈三天三夜才罢。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三个条他若能做到,自己方可在秦变法。
其一,使一批竭诚拥戴变法之士,居于枢要职位。
其二,国法不避权贵。
其三,国君对变法大臣须信赖不疑,不受挑拨,不受离间。
秦孝公承诺:
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绝不负君!
卫鞅也立下誓言:
公如青山,鞅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负秦!
君臣二人都才华横溢,星星相惜,都为一个共同目标,坦诚相待,强大秦国。
2犀首为秦谋
(1)方略远大,有些虚
嬴驷举行平乱后第一次朝会即将散朝时,犀首挟策在殿外求见。
犀首献长策十六字:
正名称王,东出争霸,中原逐鹿,一统天下。
后来,犀首郑重上书,提出了完成秦国霸业的具体方略——立即称王,一年内攻取三川,三年内吞灭三晋,五年内统一中原,十年内廓平四海。
嬴驷本就想成就一番大业,还好头脑清醒,仔细想想犀首的方略,觉得有些虚,犹豫不能断。于是下诏让嬴虔、樗里疾和司马错,三位可信的重臣上书评判犀首的方略。
嬴虔赞同。樗里疾反对,但是没提出自己的方略。司马错不仅反对,还提出了秦国方略,且具体可行。嬴驷连夜入国尉府详谈。
(2)君臣坦诚,羞愧离开
国尉突然巡防军务,犀首不安,面见国君嬴驷,想知道他的想法。他向嬴驷说了五条,自认为可行方略的理由。
其一,秦国人口已与齐国大体相当。秦国民气高涨,半年之内征集十五万大军并非难事。再有半年训练,二十万锐士指日可成;
其二,秦国民众富庶,国库盈满,军资粮草兵器的筹集,亦在举手之间;
其三,秦国有北地郡与胡地相接,又有陇西草原河谷,有战马来源,一年内建成十万铁骑,应不是难事;
其四,国尉司马错乃兵家名将之后,有用兵才能,堪为秦国统兵上将;
其五,秦国上下同欲,君明臣良,如臂使指,列国无可比拟!
犀首一口气说了五条,目光炯炯地看着国君。
嬴驷比较委婉,先是肯定了他的方略,然后,提出要准备三年或是五年。于是嬴驷从两点分析,论述给犀首听。
其一,扩军在于人口。就总数而言,秦国人口目下大体不到八百万,青壮男丁当在七八十万左右。按照三丁抽一的成法,可成军二十余万。
然则,秦国人口有三处不能征兵:
一是北地郡与胡地接壤,素来是国府不驻军,而由庶民结兵抵御,若在北地征兵,无异于自毁长城。
二是陇西戎狄部族不能征兵。陇西近百万游牧族人,悍勇善战,是秦国抵御西部匈奴的天然屏障。
三是新收复的河西之地不能征兵。公父、商君与河西父老有约:十年之内唯变法,不征赋税不征兵。而今刚满五年,国府不能失言。
另外,商於十三县穷山恶水,历来减征减赋,也要大大折扣。如此,唯有关中腹地的老秦部族。
老秦人众将近四百万,青壮男丁四十万左右。关中农耕为秦国之本,如此折算,只能四丁抽一,大体可征兵十万左右。
加上原有五万新军,只有十五万兵,要大出山东,差强人意。
其二,秦国府库尚需充实,军辎粮草并无上卿估测的那般殷实充盈。
一是,公父与商君变法二十三年,国府始终不曾加征加赋。秦国庶民死保新法,根源正在于此。
二是,府库所增收的财货五谷,全因了赋税来源大有扩展,而非提高税率。譬如隶农二十万户,全部变为独立缴纳赋税的平民户,府库收入自然增加。
三是,直到今日,秦国的赋税额大体还是以先祖简公“初租禾”时的征发为底数。这在秦国叫“变法不变赋”。
犀首凝神倾听,不禁对嬴驷生出一股朦胧敬意。他在列国做官数十年,接触的国君各式皆有,如秦公嬴驷这般对国情数字随手拈来,如数家珍般的清晰,天下绝无仅有。
同时,犀首是羞愧的,他对秦提出长策,却不知秦国情,致使长策偏离秦国实情,成为空谈。
3.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有道是: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商鞅遍访秦国,了解秦国现状,了解百姓疾苦,寻找秦国穷苦的原因,根据秦国国情,制定出治秦良策。
有一次,秦孝公去商秧府上找他谈事,商鞅的书房堆满了成山的竹简,都是他刻制的竹简,是变法的各项事务。商鞅经常忙得忘记吃饭,有时胡乱吃几口,填填肚子。
正是因为他的心智谋略都只为强大秦国,只为改善秦国百万苦难百姓的生活,所以,他的治秦谋略与秦国秦人息息相关,一拿出就得到秦孝公的赞许。
很赞同太傅甘龙所说的:
秦孝公与商秧,一个是天生的帝王,一个是天生的强臣。
于是,明君明臣强强联手,变法二十载,秦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弱小诸侯国成长为山东六国忌惮的强国。
商鞅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变法理政,他生动形象地释诠了什么是“实干兴邦”。
而犀首挟策入秦,他的方略,让国君嬴驷看了心里发虚,不敢下决断。
有道是:理论联系实际。
犀首的谋略属高大上的空泛之谈,没有契合秦国的实际,如果真如犀首的方略所为,恐怕秦国很有可能招来大难。这应该就是空谈误国吧。
有道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欢迎点赞+关注,我是平原雪,执笔公众号酿一坛成长,愿你我看准前进的方向,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稳重前行。
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可以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返贝,(仅限首次开通会员,月卡返180贝,季卡250贝,年季500贝),还可以简信我进简书写作群。
注:我旗下会员续费,记得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