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战争”可以算是有学龄儿童之家最普遍的战争了,夫妻反目成仇,婆媳恶言相向,母女不共戴天,多数和教子有关。硝烟弥漫的家教“战争”中,家长们纷纷扰扰,小孩们手足无措,“家庭和谐”就因为孩子成为一句空话。据我的亲身体验,目前小孩容易引起“家战”的有几个方面:
1、吃饭问题
现在小孩不吃饭是人所共知的事了,几乎成为困扰家长的一大“难题”,为此引起的家战不在少数。矛盾集中在要不要逼小孩吃饭。我以为这个问题太明白:不吃饭只有两个原因:不饿或生病。如果生病,就去看病,不饿就不要让他吃饭。但事实往往不这样,家长总是觉得孩子故意不吃饭,只要逼着就能吃很多,就能长得快。于是种种逼小孩吃饭的法子:拿着勺子满地追着孩子塞饭、拿竹鞭放边上威协(我老婆都是拿衣架,因为福州找不到竹鞭)、这碗饭没吃完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电脑,不能.........我经常看见3--6岁间的小孩被塞得饭冒出嘴边,大张着嘴,满眼是泪,眼珠子瞪得老圆也没把饭咽下(终于咽下的也很多)。每次看见这样我就十分感慨:至于这样吗?!其实他是不饿的,虽然是瘦了点,体重比隔壁的小胖子轻了3公斤,但他是健康的。现在家长经常给孩子比体重和个子,孩子不是牛羊,不是养大用来卖钱的啊!
有一个不吃饭的原因经常被忽略,因为忙于上班的家长看不见,小孩其实肚子里塞满零食,不一定要满,只要有一点零食,他就不想吃饭,说到底还是因为不饿。我现在只要在饭桌上发现儿子食欲不怎么样,我就基本能确定他在饭前1--2小时一定吃过东西,哪怕是一块饼干,一小杯养乐多,每次判断基本都正确(除了他那天身体不舒服)。所以正餐饭前不要给孩子吃任何东西,哪怕是一个瓜子,“吃饭问题”就能迎轫而解!再不行的原因还是不够饿,就饿他!
2、电视和游戏
小孩们对于游戏总是有天生的爱好,乐趣无穷,现在这些资源又特别丰富,他们总是希望尽量多的时间玩,如果可以不吃饭,不学习地玩最好。而家长总是希望小孩不要玩游戏,时间尽量地少,不玩最好。于是矛盾来了:小孩玩起来往往忘了时间,而大人只要看见小孩玩游戏或看电视就破口大骂。家长之间往往对是否允许玩和玩多长时间起争执。“禁止玩游戏,看电视”、“每天只能玩半小时”、“没考XX分以上不能玩”........事实往往不会如意:家长下班回来,小孩正在看电视、玩游戏超过了6分钟、这个单元刚好差0.5分.......妈妈一个上前,啪地拔掉电源插头、爸爸生气嘟嚷着,于是妈妈骂爸爸........我以为这些不至于如此不可协调。其实小孩情有可原,大人太过专断!其实只要对时间和频度稍加控制即可,绝大多数小孩不至于蛮不讲理,玩游戏,你就让他玩完一局,看电视你就让他看完这集,不在乎那个超出的6分钟。做到这一点,矛盾会大为减少。
3、才艺培训
才艺培训市场风光无限,家长引以为傲,小孩蹦蹦跳跳,一片祥和气象!这背后多少眼泪,其实只有小孩知道。我以前不太了解,自从我儿了参加了小提琴培训,我就深有感触,少儿才艺培训背后的辛酸被表面的风光所掩盖。家长给孩子上才艺培训班目的看似很单纯,其实功利性非常明显:考试可以加分、升学多了附加价值、可以在其它孩子面前表现突出、长大后可以靠这个成为明星,赚许多钱;“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更快乐地生活”这个艺术培训的最高目的被放在了最后一位。几乎变成了为学一种技术而进行强制训练。我儿子学小提琴好几年,花的钱不少,但挨过的衣架我觉得更多,那一段时间,每当我听到小提琴声就头皮发麻,琴声就是魔咒和灾难的前奏,琴声之后几乎就是骂声和衣架打在小孩衣服上的声音,接下来就是哭声或大人摔琴谱等物品的声音.......在经过多次“家庭战争”后,儿子的妈妈终于被迫无奈地放弃了。据最近了解,以前一起上小提琴的十几二十个小孩,到目前仅有一个还在继续,其它都已放弃。有个同事小孩被逼学成钢琴九级,但是后来只要看见钢琴就发抖。多少年后,小孩们也许偶尔会后悔当初没有继续学(也许是看见小提琴家在数钱的时候),但是这段记忆绝不美好。
4、家庭作业
这个算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容易站在同一战线上的战事了,敌人就是孩子。他们总是拖拖拉拉,粗心大意,心不在焉,这一点上我也是最支持老婆的了,每次她骂儿子,我基本是附和,至少不会表现出反对。我亲眼目睹很多家庭也基本是这样,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是最团结的。几乎群起攻之,小孩也多是一脸无助。我儿子四年级了,就他所在的学校来说,我觉得作业不算多,至少比我小时候少多了,内容也比较科学,可他就是拖拖拉拉,该打!没人护着他。只是我也经常看到几岁的幼儿园的孩子被押着写字、算数,一二三四的,父母拿鞭子或别的什么凶器是常有的事,我就觉得小孩怪可怜,可他们的父母不这么觉得。
孩子的家教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是我们观念上的家教似乎就等于“戒玩”和“读书写字学才艺”,所有的童年就是为遥远的“以后”做辛苦的准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竞争激烈,不用功就落伍了”、“先苦后甜”、“要让孩子有一技之长”......这些是家长常挂嘴上的“经典”。这种指导思想下,用功和听话就是最高追求,其结果就是不顾儿童的天性,从小就生活在大人功利的重压下,家庭成了泯灭童性的“战场”。其实,现在学校的教育相比我们以前还是有很大改观的,应该庆幸,但是从上个世纪过来的家长的观念远没转变!前段时间看到郑渊洁写的一篇文章《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有感触,人的一生好比漫长的马拉松长跑,比的是综合的实力。起点不能说明问题,“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一种观念上的短视。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未尝就不好。
中国家长往往有一种“预见未来”的习惯,以为孩子现在怎么样,以后就能怎么样,自已想让孩子怎样,他似乎就能怎样,就象可以用来实现自已愿望的工具。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已的成长过程,生活,思想和未来,一切无可限量。家长所要做的只是和他一起尽量保他健康成长并享受童年。
高世麟(2014.02.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