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都有“会”,也就是我们说的集市。我不太了解其他地方,在我们这里,集市在早晨,“会”一般是早市结束后持续到下午五六点。
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超市,里面什么都有。只有小卖部,所以赶集的人会比较多。尤其是逢年过节,集市上人山人海,跟赶庙会一样。
只有在节日的时候,卖肉的摊上人是最多的。
在农村生活的人,吃饭大多都是自家腌的咸菜配馒头,再就是自家种的菜了。买菜的很少,最多一顿饭一个菜,吃不完下一顿接着吃。没有浪费一说。
那时候的菜是真便宜,一毛钱就可以买一两斤呢!
我妈那时候也是每天去赶会卖东西,去的比较早,所以都是趁着集市快结束了,买一些别人挑剩的青菜和水果给我们,有的水果都得削去一半坏的才能吃。虽然质量不怎样,也算没缺过嘴。
现在的日子真是不敢想象,东西吃不了的直接就扔掉了。
平常日子集市上人还好,所以只有在农忙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想着去赶集犒劳犒劳一家子。
那时候过节,赶集通常是男的事,天不亮就起床了。中秋节还好,天不是很冷。买回来一堆东西,没买全的明天去另一个集市接着买。我们这的集市一天换一个地方。
最怕是冬天去赶集,天不亮穿着军大衣就出门了,回来冻的瑟瑟发抖,手都不听使唤了。
我最喜欢这种节日了,好像吃了好久青菜烂叶的生活,终于能改善伙食,尝一尝肉是什么滋味了。
那个时候在我们老家,基本家家都养小鸡,我家养的鸡生的蛋,也只是家里谁生病了需要补补身体才舍得煮一个吃的。大多数都是腌起来放到农忙或者过年的时候吃。而杀鸡只有在中秋和春节才有。
零食就更是遥不可及。
我妈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我弟小时候为了能吃到“店小二”方便面,说自己肚子疼。我妈说要带他去打一针,他说吃一包方便面就好了。就这件事,我记了好久,没有忘。
那时候,军大衣在农村,基本每家都有,冬天你可以看到一群没事干的爷们,一个个穿着军大衣,吸着烟,有站着的,蹲着的,倚着的,谈天说地。
在现在那就是一群撞衫的青年或老头在侃大山。
现在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人就剩下老人和孩子,没有了往日的那种生气。日子好了,生活也变了。偶尔回家竟会怀念小时候的生活,一群孩子东跑洗西奔,翻墙爬树,玩一整天都不觉得累,浑身脏兮兮的也不怕,身上时常挂着伤,倒是最童真最欢快的时光。
集市结束后就是会了,上午人比较多,一般过了晌午,人就慢慢少了。赶会对农村人来说就是消磨时间,买的少,看的多。有时候地方小的,买东西的还没卖东西的人多。
我妈那时候是蹬着三轮车,刚开始是卖卫生纸啥的,一天一般能卖五六十块钱,多的一二百文。我那时候也小,不上学的话就骑着自行车跟我妈赶会。
其实卖卫生纸不挣钱,还天天被人家磨来磨去。我特别讨厌搞价钱搞得特别狠的人,本来就是小本生意,总有买东西的人使劲压价,不卖还觉得你做生意太死板。
卖卫生纸没多久,我妈就开始换行卖袜子、老人的衣服,一直到现在,有十几年了,老顾客也越来越多,卖东西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只不过,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大超市、服装店越来越多,跟会的生意越来越不好了。年轻人的眼光高了,要求也高了,都不在摊上买东西了。
我妈现在坚持赶会,除了想挣点生活费,就是为了能在会上和大家一起聊聊天。
自从我们长大,一个个离家,我妈基本就是一个人在家。跟她说过太累就别干了,商量不了。她还是每天天不亮起床,收拾收拾,开着三轮车去赶会。
我妈一定不知道,我那时候自尊心强,最怕遇到同学,总觉得很丢人。所以都是大会不去,小会去。
我妈也一定不知道,我偷偷拿过她的钱。不多,一两毛,有时候五毛,就为了能在同学面前炫耀我也有钱买东西。
直到有次回家,我妈在外辛苦一天,就卖了两块五毛钱,那次之后,我再也没偷拿过我妈的钱了。
现在写出来,都觉得是种耻辱。
每次有新的地方逢会,就会请唱戏的支起大台子,连唱差不多半个月,卖东西的也会趁热闹赶来,其中以卖吃的为多。然后这个村的“会”,就算是形成了。卖东西的,买东西的也会越来越多。
会应该是中国发展很久的一项活动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