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晴
文友评论,我是有故事的人,借此活动,认真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感谢组织者。
1. 我与写作,向来缘浅
我不像有些人,志向远大,从小就有作家的梦想;也不像有些人,学生时就爱好写作,时有作品发表;甚至也不能像有些人,嗜书如命,早早就读过许多大家作品。
除了学生时代要求背诵的,没有背会过其它的古诗词。四大名著没看过,国外名著曾借过《傲慢与偏见》,开始就被人名、地名绕得不知所以,压根就无法继续读下去。
除了学生时代要求写的作文,没有写过完整的、像样的文章。当同学看到我经常分享朋友圈的文章后,不禁感叹:上学时咋没发现你这么能写?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2. 我与写作,奈何情深
开始正而八经地写字,要感谢微信,感谢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经常抒发感慨写的一些小文字,很受迷姐迷妹追捧——有正能量,有启发,受鼓舞。反过来,我更受鼓舞。
可自己知道写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常常绞尽脑汁还词不达意,甚至绞不出来。前年看到写作培训,自然而然就报了名。
时至今日,虽没写出爆文,却也一发不可收,码出了三十多万字。三十万字,158篇,没有简书签约,没有被正规媒体看中,被人堂而皇之拿去的,也寥寥无几。数据表明,自己确实不是吃这碗饭的。
然而回头看看这三十万字,自己都吓一跳。学跟不学就是不一样,卡、词不达意的情况仍然存在,但学会调整自己,写得出就写,写不出就读。不急不忙,一篇一篇踏踏实实写,总归能写出来,达到自己目前最好的水平,自己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心满意足。
很享受写出来后的这种满足感,虽然在许多人眼里这还是自嗨。
更为重要的是,回顾自己这一年多,因为写字,自己更喜欢看书,带着目的看,从写作者的角度看,深入地看,用心地看。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人也变得平和安宁许多,更热爱这个不完美,并且永远也不会完美的世界。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余生与之,不离不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3. 情缘?树洞!
文友从我的几篇小文中看出我是个有故事的人。看到这样的评论,不禁愣了:我有故事?再一想,一把年纪,青春走过,怎能没有点故事呢!
为了挖掘自己的故事,翻找出尘封多年的日记本。是的,我也写过日记。最早要追溯到小学,不过大多是断断续续的。如果说写日记也算作写作情缘的话,那确实算相当有缘份,但中断的次数很多,中断的时间比写的时间也要长得多,反而情又不深了。
记日记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是青春期,果真爱、恨、情、仇一样不缺,如果不是一天天记录下来,自己显然已经忘记了竟然还有这么痛苦不堪的过往。
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悲伤、不知所措。甚至不止一次地想过自杀,甚至想过自杀的方法。割腕,想着看到自己的血呼呼地往外流,不寒而栗。跳楼,万一摔不死,岂不是更痛苦!跳河,呛一肚子水的滋味也不好受吧!吃安眠药好象不痛苦,于是在药店门口徘徊,鼓足勇气迈进去,刚一张嘴,阿姨一口堵住:病历!
我把这些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忧伤统统倾诉到笔端,纸上,每天都写,有的篇幅还特别长。
现在翻看,有的字迹凌乱,有的却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记日记是不会打草稿的,很佩服自己当年能落笔成篇,比现在码字顺畅得多。
那几年,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记日记,有时甚至一天几记,把写日记当作情绪的出口,似乎写出来就能得到些许的平静。
最终是怎么活到现在,而且似乎活得还不错,要感激生命中每个时刻总有让你割舍不掉的人,比如父母、喜欢(爱)的人、孩子、朋友,是他们的爱,给予的温暖,唤起了心底的那份温柔。
另外,得承认,自己喜欢喝“鸡汤”,虽然大部头读不进去,但是喜欢看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每期必读。记忆中没有留下印象深刻的文章,当年他们确实润物无声地滋养了我。
现在的我知道自己当年是抑郁过的,不是矫情,不是脆弱,更不是不知好歹。这的的确确是一种病,心理疾病,而心理上的疾病比肉体上的病痛更让人痛苦。
有人说,有的人天生带有抑郁的气质,我从自身的经历认为,多数人是成长过程中受到伤害或突遭变故,以当时的心智与能力,不知所措,诉诸于他人,反而不被理解,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积极的引导,闷在心里,无法排解,以至于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现在看看周围,各色人等,纷纷杂杂,哪一个没病呢!有的自卑,有的自恋,有的谨慎,有的狂妄……或轻或重而已。
能把写作当树洞,有意识地改变,让自己变得温润圆通,开朗豁达,是积极的、切实有效的自我疗愈。
至于我的故事,现在看来,确实是个不错的素材,已间或呈现在以往的文字里。完全写来,目前笔力不逮,暂且做罢。来日方长,故事也在继续。
情深缘未尽,安然待花开……
网友评论
时至今日,虽没写出爆文,却也一发不可收,码出了三十多万字。三十万字,158篇,没有简书签约,没有被正规媒体看中,被人堂而皇之拿去的,也寥寥无几。数据表明,自己确实不是吃这碗饭的。
深得我意,常常写一篇文章花费的精力之大,遭受过的其间苦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而最悲催的是你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仍是词不达意,不满意。
祝好,加油!
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另外,得承认,自己喜欢喝“鸡汤”,虽然大部头读不进去,但是喜欢看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每期必读。记忆中没有留下印象深刻的文章,他们确实润物无声地滋养了我。
这篇文章,我看到心里去了,同感!
但中断的时间比写的时间要长得多,
此处“了了”是“寥寥无几”的意思么?百度了一下“了了”,沒找到合适的释义
甚至不止一次
搅尽脑汁
绞尽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