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故土难寻之大观庄游记

故土难寻之大观庄游记

作者: 吴州小龙虾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5:55 被阅读0次

    今年初雪后,我又回了大观庄。到时已近黄昏,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走过去,冻成青灰色的枯叶和踩在上面发出的“咯吱”的响动,一时雪亮如映月。我刹那恍惚,对于故乡的回忆,似乎有些旧梦难寻的意味了。

    故乡,故乡啊

    家乡名字叫大观庄,在我小的时候,是不解其意的。只牢牢记住了老人口中那个故事了。相传南宋绍熙年间,一位张姓言官(也就是我的先祖,后来才知道)因上书言北伐事,反遭攻讦。从而愤然辞官北上,历经数月行路,来到一个地方。那时正是夕阳西下,村子东面山色微岚,西北两面波光粼粼,路上行人或驱耕牛,或提鱼篓,面上都显出富足的神情来。先祖不禁脱口道:小景大观,此处可心安了!便在这个村庄东头开辟庭院,门楣上亲书“大观”二字,又在门前手植两株新槐,就此便住了下来。先祖以耕读为生,闲时也教几个农家子弟识字读书。山村本来无名,先祖设馆教学,四邻的学童也多受其教诲,几代生息之后,大观也就成了家乡的名字。

    直到我长大,这个故事我也无法辨别其真伪。但张姓祠堂的正门两侧的对联是“小景多怡情,大观必心安”,据说一直未曾变过。

    我的家乡看似居于世外,其实按照早年赶大车的刘老爷子来说,距运河码头也就几鞭的路程。明清时候,运河重修,家乡也就跟着热闹了起来。先是常有人到东山上的“小玉皇顶”上香还愿,于是“大观馆”的左右两侧就分别修起了一座寺庙、一座青观,名字也是简单,分别叫作大庙和白云观。这三处建筑并排在山下村东头,大家谁也没觉得不合适。谁还不想个好呢?谁灵验就祭拜谁!后来就有了正月初八的庙会,不知何时,这庙会竟成了方圆七十里地最热闹的庙会,也成了我少时最多彩的记忆了!

    庙会剪影

    每逢正月初八,四方商贩纷纷赶来,周围几乡的居民也都把它当成了年节里的一次盛会。庙会的场一直延伸到桥西的几个村庄。其间,各色货物云集,吃的,穿的,用的,花鸟鱼羊各有其市,杂耍游戏也纷杂其中。据说明清时,学堂还要在这一天举行“祭春”。当天“大观馆”晨钟一响,几十个乡间学童众列在学堂前,由先生领着朗诵“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等诗词文章,学生们操着童音,努力地让声音整齐划一,倒成了庙会的第一道风景。四村八乡的商贩也好,居民也好,只看着学生们笑。学生们虽口能成诵,但目光却渐渐地移到了开始搭起的杂耍台子上、落到了晶莹透红的冰糖葫芦上。

    我童年时,往往也是在这一天早早起来,呼朋引伴,怀里揣着大人给的几毛乃至几块钱。直奔庙前,侯集的老侯准在那。

    “给俺来一只冰糖葫芦,侯大!”

    “俺也要!俺也要!给你钱……”

    四村八乡的人,还都以“老世遗”称呼:年龄相仿又无亲戚关系的,直接兄弟相称,年长一辈的就称呼“叔伯”。也没觉得什么不合适,反倒透着股亲切劲。

    这之后,便是我们在庙会上猴了!看看木制的“春公鸡”,瞅瞅杂耍顶缸顶盆,买到手的却是吃的。有时,春打在年前。正月初八已是春风渐吹的时候了,在场中慢慢地踱着,耳中叫卖声都异常清爽,整个人似乎都融化在这风里了。

    等我年龄长了几岁,曾揣度过先祖那句话中“大观”的意思,便有模有样地吟哦起袁宏道的《西湖游记》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与我童年时庙会时的体验是契合的,不知八百多年前先祖是否如此体悟。

    “大观”在我这里,竟成了一个多年不解的困惑与追思。

    又是一年正月初八,我刻意留下来,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上。庙会上买卖的商品也大多是商店都能买到的。我看到了先祖手植的槐树,而今只剩下一株,早被划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世事变幻,天灾人祸加之于其上,砥砺出的是黑铁一样的树干。但岁月最是无情,三人合抱的古槐已是中空,像是一个驼了背的老人,坐在这料峭的春风里,看着热闹的庙会。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庙会上,有一家雕花椅子卖得很好,临时搭起的店铺旁插着“张木匠”的幡子。我走过去,随意挑拣问着。店主四十多岁,面生。他热切地对我介绍:“这个,可是大观庄张老先祖亲传的绝艺,有讲究着吶,有文化内涵……”

    我听了不禁一笑,那株古槐,今年想必还会再泛新芽吧……

    古槐犹在,乡关何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土难寻之大观庄游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pl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