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吊诡逻辑

作者: 哄哄007 | 来源:发表于2021-05-05 19:14 被阅读0次

  丹尼尔·卡尼曼将一个人实际感受到的快感与不快称作“经验效用”,将经历过后残存在记忆中的快感与不快称作“记忆效用”。也就是说,他将二者明确定义为完全不同的事物。 我们感受记忆效用的方法,受到经历过的最大快感与不快的影响(称作“峰终定律”)。因此,年少时期生活贫困的人,受到幼时最不愉快的记忆影响,会高估“自己将来成为有钱人时感受到的满足感”。为了成为有钱人,他们会比别人多付出成倍的努力来工作、学习,年少贫困的经历会成为动力。但如果太过努力,就会唤醒自己内心对于金钱的异常执着,扭曲人生目标。而年少时如果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则会对金钱形成中性偏正面的"记忆效用"和"经验效用",长大后也会用中性偏正面的态度对待金钱,既不太可能高估金钱带来的效用,也不会忽视金钱带来的各种好处,这个刚刚正好的分寸其实很难拿捏,非得大人有些悟性不可。

      一个人接受金钱教育的起点是在原生家庭。虽然有钱人、中产阶级和穷人各有各的活法,但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孩子们,更确切地说,是把关于金钱或正确或错误的观念刻在孩子潜意识里。孩子们最早感受到金钱的魔力是从零花钱开始,当金钱换来零食或其他可心的东西,孩子的简单欲望就被满足了,这种欲望就不会变成执念。但如果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被极端压制,就容易有匮乏感,这种匮乏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候是致命的,有些人甚至付出一生时间与此纠缠。所以,在很多专业理财书里,会用很大力气分析"穷人思维"问题",讲的就是这个东西。回顾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史,前三十年出生的孩子未被满足的概率会大一些,因为大家都穷;后四十年出生的孩子被基本满足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大家开始变得没有那么穷,甚至还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这一点看,生活在当下的孩子是幸运的,可惜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很多孩子的欲望被过度或过快满足,长大之后变成了低欲望的佛系生存,反倒成了很多家长的梦魇。不过,小孩子时期毕竟是形成金钱观最重要的阶段,如果条件许可,养护人在金钱上应该尽力提供满足基本欲望的支持,不过度也不亏欠,孩子长大后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匮乏感。这是金钱的第一个魔咒,即一个人对金钱的潜意识,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试着了解自己的这种潜意识很重要,至少不会傻乎乎被它掌控一辈子。

        这个逻辑只是凭直觉推断出来的,其实金钱的事情太复杂了,它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每个人都逃不了。但人们真有能力驾驭这个魔兽吗?这虽然是很个人的事情,但有时候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金钱潜意识,进入社会后被社会教给各种金钱观,好不容易解决了吃住问题,其他很多与钱相关的问题又劈头盖脸拍过来,想装个清高都不容易,反而被金钱一波又一波地暴虐。其实,这里涉及到金钱的另外两个魔咒,一个是关于财务自由问题,另一个就是希望能更富更拉风的欲望问题

        财务自由是金钱和人能达成的最好关系,这一点相信多数人会赞同。财务不自由,会被匮乏感所掌控,容易活得胆小且纠结。但财务自由的定义因人、因地、因算法而异。目前很多教人致富的书里流行的算法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维持体面甚至小奢侈生活的现金流折现。这个定义有点绕,直接说结果吧,按照这个算法,目前一线城市家庭现金总资产在1000-1500万元(用于居住的房子不能折算成现金,用于出租的房子请按照租金自行折现),二线城市家庭现金资产在800万元-1000万元。当然,这是按照目前的收入和物价水平折算,如果赶上恶性通货膨胀或者天灾人祸,就不好说了。不过这个算法主要也是针对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而言的,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其实,感谢复利的存在和经济增长,对于教育背景不错又上进的准中产而言,如果个人肯努力,又具备不错的理财知识和能力,还是有机会实现财务自由的。这就是金钱的第二个魔咒,一个人努力实现财务自由,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甚至自我实现的经济基础。而如果一个人金钱匮乏,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忙乱,很难谈得上人生进阶。当然,这个财务自由根据个体情况不同,会有很大的修正空间,所谓数字只是一个参考而已。

      金钱的第三个魔咒俗称"不作不死"。一个人拥有太多财富,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据说会变成祸害。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当过有钱人,不好说三道四。但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人是具有适应能力的动物,即使偶尔陷入不幸,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可以从容应对。幸福感也是一样,会有"回归效应",不管交了多大的狗屎运,也会被动回归到合理水平。比如,一个人中了1000万彩票,一夜之间被众人羡慕嫉妒恨,个人也会幸福感爆棚。但这种幸福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他会很快习惯这种状态。可悲的是,人又是最不容易满足的动物(除非修行到一定程度,其实人人都有这个劣根性),显然不会满足自己只是“千万富翁",希望可以获得更多金钱。如果通过健康的经济活动稳妥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没有问题。但赌性大的人往往容易逞强,去承担超过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结果甚至会导向自我毁灭。这个例子同样适用继承财产,比如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太多财富,也不见得就是祖上冒青烟,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智慧才能驾驭。如果驾驭不好,反而可能带来无妄之灾。

        正如星云大师说,"所谓贫穷的人,并不是那些一无所有的人,而是虽然拥有很多,却还想要更多,永远无法满足的人。"千利休常常提到茶道的心得,即“屋,能遮风避雨;食,能饱腹;足矣”。只准备必要的物品和数量,茶沏好后,先供奉神明,然后为客人沏茶、献茶,最后才是自己品茶,这种利他精神据说能造就可持续的幸福,这个不好评价,但“自利利他”心态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当然跟金钱有关系,但也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大师修来的智慧。对于普通人来讲,有钱买房买茶,供养家庭,非得有财务自由的决心和努力不可。这个自由一旦达到后,就应该修行"知足常乐"的智慧。否则,贪得无厌地追逐金钱,意味着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毕竟人们获得金钱的目的,是为了摆脱金钱的束缚,获取自由,这才是摆脱金钱魔咒的钥匙。

相关文章

  • 金钱的吊诡逻辑

    丹尼尔·卡尼曼将一个人实际感受到的快感与不快称作“经验效用”,将经历过后残存在记忆中的快感与不快称作“记忆效用...

  • 吊诡

    人生很吊诡的那个地方在于你往往很动心的那个时刻都是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遇到。当你准备好一切却很难找回当初动心的那个瞬间了

  • 吊诡

    这天领导来找小陆。难道莫名其妙突然就这么来了?小六正在公园散步。领导带着他的孩子一脸郑重。竟然还拿着一个鱼钩,为什...

  • 第二篇

    姐妹小组开始学习简朴生活的真谛,讲到简朴的复杂性。讲到简朴既是恩典,也是操练,还有很多吊诡,逻辑上是有不同的方面却...

  • 吊诡苏醒

    由于那位公司风水顾问断过几件事都很准,马天收对他就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风水先生的说话有如圣旨一样,当即在十四楼...

  • 吊诡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 但好像必须这样 盐撒在伤口上 很痛但是很酸爽 人们渴望自己强大 却同时渴望臣服于更强者 很多人...

  • 吊诡的男女

    1,我们这里有一个女的,她跟她老公感情挺好的。她老公刚开始比较穷,有钱了以后,就在外面开始混。 2,后来这个男的得...

  • 吊诡的现象

    《重生手记》中有这么段话:你有没有考虑过,是谁在告诉你只有手术和化疗能够拯救你的生命?是那些以手术和化疗为生的医生...

  • 马太记的那些事(二)

    4:1-11耶稣受试探 一、基督受试探的吊诡性 基督要受试探,这有很大的吊诡性。基督是神的儿子,他理当不用受试探;...

  • “课题”的探索

    关于课题,其实探索起来会发现路途是十分奇异吊诡的,之所以奇异吊诡,那是因为课题背后的真相就正是我当时拒绝理解的部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钱的吊诡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rl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