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期刊《合作界》的第一卷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篇简短的文章,名叫《终南山下负碳人》,作者的署名是“也”。
《合作界》1935年第一卷封面 《终南山下负碳人》所在版面 《终南山下负碳人》也
在江南,有“身背私盐不犯罪“的俗话”,就是说,一个人身上带着私盐,只要不用扁担挑或车辆运,虽然不纳税,也不犯罪;因此便产生出大批的“背盐人”。
在同样避税的原因下,产生了终南山下的负碳人。
在长安(指西安),常常可以看到背上负着黑炭,手里拿着丁字形的木棒,声嘶力竭,挨一步歇一步,早进长安,晚入南山的负碳人。
他们在入山数十里,天然林木茂盛的地方烧好了碳,每天的清早挨步负入长安,晚上还得赶回山中;因为一家老少,正倚着门等待,望着他拿回碳价来买米,以维持全家的生命呢。
为了生活,他们只好避税。为了避税,他们只好背负起沉重的木炭长征百里呀!
看到这篇文章,不由得使人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从这篇发表在1935年的文章的内容看来,作者所亲眼看到了卖炭的人从终南山中背负着木炭,在西安城内贩卖。
唐代的卖炭翁也在终南山中烧炭,用牛车来运输,民国的卖炭的人为了避税,还得自己背负,比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更辛苦,更艰难。
时间荏苒过了千年,在终南山烧炭,贩卖到西安,这个行当竟然还持续着,没有任何进步,甚至有所退步,也是让人确实令人惊讶。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唐代时候,长安城内每年的木炭消耗量是40万吨左右。这些木炭大多是像卖炭翁那样的人贩卖的,也是由他们在山中砍柴,烧炭。
显然,一年的木炭用量很大,对终南山的树木植被破坏很大。加之长安在唐代是首都,各类寺庙、园林和宫殿等要大量用木,也多取自终南山中,更加剧了终南山的林木流失速度。
长安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这些水大多发源于林木葱茂的终南山。随着终南山中的林木被毁,水源不能持续稳定,造成了各个峪口的水量大为减少,而在多雨季节常常山洪暴发。
来自终南山中的水源持续减少,破坏了原本较好的生态环境,也间接导致了首都地位的不稳固,最后迁都别处。
当今,终南山主要作为旅游目的地。但随着游人增多,在山中居住的人也在增加,山的承载能力受到考验,加之山上不断增加,会破坏水源和山上的植被。
要恢复汉唐的气象,首先要恢复汉唐时期优美的生态环境,养护好终南山。
本原创文章同时发布在
微信公众号:终南山故事
今日头条、豆瓣等多家平台,均命名为“终南山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