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布罗夫尼克的克罗地亚语名字Dubrovnik是从斯拉夫语的"dubrava"(意为森林)所衍生出来的。在达尔马提亚语、意大利语、拉丁语以及是英语的旧称皆为拉古萨(Ragusa)。
此城斯拉夫名字的来源则是从该古城附近的斯拉夫部族dubrons而来。他们在11世纪末居住在拉古扎城北山上的橡树林之中;而他们受到其他部落的攻伐,于是向拉古萨共和国寻求庇护,并安置在城边缘的安置区内。自此,该区的难民以自己部族的名字来称呼收容他们的城市,而Dubrovnik因而得名。
Dubrovnik这名字并不为拉古萨共和国采用,在该国约千年的历史中,在大部份的文件上皆用其拉丁语名字-拉古萨代表该城市;共和国从建国起到1814年因奥地利的入侵而被灭时,即使在被灭后仍有一段时间使用该名字来代表该城。
在14世纪开始直至1808年,杜布罗夫尼克成为一自由邦,称为“拉古萨共和国”(拉丁语为 Respublica Ragusina,又称为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该国的国力在15至16世纪时达致高峰,当时它的国力可以与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海岸国家匹敌。
15-16世纪是拉古萨发展的顶峰时期,其来往于世界各地的商船已有180多艘,远航甚至到达了印度和北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拉古萨欣欣向荣向前发展时,1667年一场大地震几乎毁灭了拉古萨,5000多人死亡,四分之三的建筑被摧毁,重建工程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多年,也未能完全复原,拉古萨辉煌不在。
随着土耳其的衰落,海上贸易的优势也渐渐丧失。拉古萨审视度势再次施展外交机智,拉古萨贵族一直怀念匈牙利,在1526年布达佩斯陷落后,两国的宗主关系实际断绝。1684年布达佩斯光复后,拉古萨马上与匈牙利再签协议,维持原来的宗主关系。1699年,在基督教联军的反击下,土耳其被迫签署《卡尔洛维茨条约》退出匈牙利等地。土耳其一退走威尼斯的威胁就来了,本来处于退势的土耳其在《卡尔洛维茨条约》中都是退让的,惟独拉古萨愿意让步,为了抵御威尼斯,主动把内乌姆割让给土耳其。使土耳其的势力又在波黑地区延续了很多年。18世纪时,各国驻拉古萨的领事馆多达85家,反映出当时拉古萨的实力和影响。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灾祸突然飞来。1805年底奥斯利特利茨战役后,俄罗斯的舰队与法国的舰队在拉古萨相遇。俄军为了占据优势,控制海路,围困拉古萨数月,3000多发炮弹射进城内。法军的主帅马尔蒙将军表示愿意帮助解除围困,条件是法军能自由通过,承诺不会军事占领,并强调法国是拉古萨的朋友,然而,法国人欺骗了拉古萨,法军随后封闭了港口,迫使拉古萨共和国政府投降并让法军进入城市。1806年5月26日法军开进拉古萨,全城都挂黑棋以示哀悼。然而终结一个摇摇欲坠的小国或许容易,但此时仅有6000人的马尔蒙却要面对1.6万的俄军。胜败生死就在一念之间。此时俄军决定向拉古萨进行强攻,马尔蒙将军必须得背水一战。而最终马尔蒙最终赢得了这场艰苦的战斗,卓越战功使他获得了拉古萨头衔,然而因为自己之后的叛变这一头衔却成为不可靠的象征。马尔蒙的釜底抽薪巩固了法国在地中海与意大利权益,但这似乎不能弥补马尔蒙以及其他法国将领在西班牙战争泥潭中的失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