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圈有一篇爆款文《别得罪中年人,他们狠起来什么都学》,我看到朋友圈里当妈当爹的人纷纷转发,转发的话基本上都是如评论区一样。
其实我明白这篇文章为啥能火,因为30岁的父母们对这篇文章集体产生了共鸣。
包含了:中国父母们为了自己娃的成长而牺牲自己业余生活的骄傲和自我感动。
包含了:中国父母为了自己娃更好学习课外知识自身作则的表率和爆发出来的学习潜能而自豪。
包含了:中国父母为了自己的娃付出这么多辛苦无处抒发做的自我调侃。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朋友圈的那些为了孩子的前途什么都学的父母们点个赞。
1.父母、孩子往后排
前天刷微博看到昆凌说周杰伦第一,孩子第二。
她表示:“我们一向把另一半放第一,他(周杰伦)就曾经这样跟我说,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看评论区说,这个是很早之前的采访了。
采访的早与晚不重要,观念很重要。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在我们一生,到底是孩子重要,还是伴侣重要,还是自己重要亦或是父母最重要?
这些问题可以说左右了一个人这辈子幸福的来源和幸福的质量。
我想起前一阵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里,papi酱的一段话引起很大争议。
papi酱在节目里表达了她自己对于独立女性什么最重要的排序:
第一是:自己;
其次是:伴侣;
第三是:孩子;
最后是:父母。
其实这个排序对于很多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思想。
但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还是引起现场的哗然。
自己最重要,其实这个观点很正常。
觉得不正常的,都是受集体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的老一辈人,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要为自己负责这个现实,没有什么单位和组织会为我们的人生兜底。
所有的年轻人都会思考:
自己是谁?自己这一生该怎么过?仅有一次的生命如何获得最大的人生幸福感?
这些思考也是造成现代人晚婚晚育甚至不婚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的看法当然和papi酱一样:
自己最重要,自己喜欢最重要,自己的幸福最重要。
其次是伴侣。
因为能陪伴在我们身边最多的人不是孩子,不是父母,而是伴侣。
其次是孩子。
孩子差不多大学毕业就得独立地出去生活了。
最后是父母。
2.所谓的孩子第一,不过是自己的想法最重要
上面的次序对有这种观念的人来说没问题。
但是与很多固有传统观念的人发生了观念上的冲突。
焦俊艳的爸爸首先出来反对:“没有这样的,不可能自己第一!”
年龄大的人坚持认为自己的顺序最正确:
孩子第一,父母第二,伴侣再往后排。
自己不重要。
袁姗姗爸爸说:“我还是希望她能成家,如果坚持不结婚,那我也不逼了,只不过我到死都会有遗憾。”
然后他重复了一遍:很遗憾地走就是了。
这段话让在场的年轻人听了压力很大。
袁姗姗爸爸的表达是中国非常传统的父母的思维:
父母们所谓“孩子第一”,其实是,我这些都是为你好,所以你得按我希望的去活,这个还是变相的自己的想法第一。
我的发小,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上的大学是C9,毕业进了500强外企,他妈妈为他而骄傲,她经常说的一句说是:
“儿子出生前活老公,儿子生下来后活儿子。”
我发小去哪个城市,她也会跟着过去住一段时间,特别黏他儿子。
她和我发小发生冲突的时候,她就会哭,并且说:“你都是我生的,你得听我的。”
父母或许觉得孩子是属于他们的,孩子的一切都归他们管。
大家心里都知道,我们长大之后,并不希望父母知道我们的全部的事情,我们有些想法和秘密可以和闺蜜发小分享,和男女朋友分享。
但就是不会和父母分享。
很多父母最多只是从他们所看到的表面了解他的孩子,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早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早已经不是那个啥都不懂事的小屁孩了。
很多中国的父母,如我一开始提到的《别得罪中年人,他们狠起来什么都学》里的,那些为自己的牺牲而感动,终其一生围绕着孩子。
却忘了自己这辈子的人生目标和幸福的价值在哪里?
前两天我在兰州看房子,我非常喜欢兰州安宁区的安宁庭院,这个小区建成的有点早,2006年就建成就卖光了,现在只有二手房卖。
但是该小区是兰州为数不多的,周围环境优美和高雅以及建筑造型非常美观大气的房子。
所以只有二手房源了。
中介带着我去看了几个房子,每次见了房东我都会问:“这么漂亮的房子为啥要卖呀?”因为兰州这种房子不多了。
这几个房东告诉我,为了孩子上学考虑,在别处买了学区房,不得不为了孩子学业,把安宁庭院房子给卖了,陪孩子上学。
说实话,我都替他们卖这里的房子感觉可惜,这么漂亮的房子,再买回来不容易了。
卖套心爱的房子陪孩子,牺牲自己的业余生活陪孩子写作业,这种牺牲对中国父母算得了什么?
中国父母为了孩子,牺牲起来那是不计代价的: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而冷落了自己的爱人,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中断了自己的一切业余爱好和社交,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3 .你的“无私”,让爱变质
中国父母总觉得这是无私,这是大爱,但是对孩子们来说,这是爱的负担。
那些为了孩子活得苦大仇深的父母,给孩子的心理压力其实特别的大。
我的发小就是经常私下里向我抱怨,他最怕的就是:
他妈说自己现在过得这么差,还不是当初为了多照顾他,放弃了自己可以晋升会计师的机会,留在单位食堂当一名出纳,工资低,没出息。
他说:“这个能怨我么?我当时那么小,是你自己放弃的呀。”
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是无私大方,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感觉自己大义凛然,但是一跟孩子发生冲突,就把过去的旧账搬出来一笔笔和孩子算,让孩子知道自己欠了父母很多的债,这辈子都还不完。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过度的爱而引发道德绑架产生的矛盾,在咨询我的小伙伴里不要太多。
龙应台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多么希望朋友圈能看到这么一篇热文,比如《那些父母过得很酷,他们的女子为他们而骄傲》。
如果大家都能理解自己最重要,而不是孩子最重要,说不定反而能解决现在的晚婚、不婚、不敢生孩子的问题。
因为上一代人对孩子这种,因为爱,所以牺牲自己的做法,让大家觉得家庭和养娃的生活太过于沉重而害怕结婚和害怕生娃。
爱情里常说:“无论如何,不能让某个人成为你的全部,若是有天他离开了,你将一无所有。”
其实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里,未尝不是如此。
最后,引用纪伯伦的一首诗来做为本文的结尾: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