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喜欢实实在在,谁都不喜欢虚头巴脑。
可是实际上喜欢实实在在的人,喜欢的是别人对自己实实在在,自己对别人那可不一定能够做到那份实在,最起码的,你要是看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当然不会把心里的话直接掷到他的脸上:“别让我看见你,看见你我就不爽!”
人和人最习惯的关系也不过在虚与实之间,除非苦大仇深,谁都不会和对方弄到水火不容的境地,最差无非是见面点头微笑,背地里暗箭难防。
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好的一篇文章就在虚与实之间,当然纪实文学和日记除外。
好的文章能够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对人物还是环境还是事件的描写,这就是文章中实的地方。昨天的榜首文《外科村》里面,作者李石头有一段对主人翁疼痛的描写,简直是用微观放大镜放大了一样,隔着屏幕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疼痛。
黑夜里疼痛比白天更加显明,就像越接近眼睛的东西看上去越大,白天那么多流程要走,不时的疼痛相对来说会淡化掉一些,但是晚上静下来,人的意识水落石出,躺久了腰背变得僵硬。床单底下是一层浅蓝色的非塑非布的纸,不透气,躺不多久就汗透,尽管在冷天。余墨试着让左半边身体稍微脱离下床铺,但是一下子又痛起来,那个疼痛程度最小的姿势一定也潜伏在身体之中的某一个地方,需要慢慢的找。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了对细节精准的描写,就会像一张没有对好焦的照片,让人看来模糊一片。
但是,一篇好的文章仅仅是写实还远远不够,还一定要有写虚的地方。私以为,一篇文章写得是否高级,就一定要看它够不够虚,如云山雾罩一般,等待读者去一点一点地走近,但是最好不要让读者把这层面纱完全揭开,保留最后的一丝朦胧感才最美。
魏老师在他的小说《漩涡》里就设置了一实一虚两条线索,实的漩涡是现实中两个人游泳时遇到的野马滩,而虚的漩涡则是看不见的舆论的漩涡,魏老师在整篇文章中只字未提这个虚的存在,但是任何一个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读出那种即将如现实的漩涡一样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漩涡已经到来。
虚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就如同一幅画中的留白,一首音乐中的歇拍。
一幅美丽的画如果满满当当,就会让欣赏的人有一种眼睛被填塞的感觉,虽然美,但是这种美会让人缺乏欣赏时的一种距离感,好比进入了一个熙熙嚷嚷的商场,到处都是人头攒动,你就会找不到自己想要在这个商场里最想要买的东西。
一首伟大的乐曲,除了要有激情高昂的情感的爆发,还要有一定的舒缓的铺垫,或者低沉的叙述,以及短暂的休止,即使激昂跌宕,气势恢宏的《黄河大合唱》,除了听了让人血脉喷张的合唱部分,还有低沉悠远的独唱的部分,而恰是那些低沉的声音,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才不至于一直处在快速、紧张的节奏里,给人以疲劳之感。
好的文章里的虚在我看来,就是不要有太过清晰的是非评判,不要有太过刻板的模式,不要有太多的注解,把是非、好坏都交给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再创作中,这才叫真正的成功。
就像有的人曾经这样说过,明明知道这是虚构的,如此荒诞不羁,还是会忍不住猛地一拍大腿说一句,“这特么写得也太真实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