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财·财富自由论坛简友广场散文
毕业10年,如梦初醒:打工不是我的刚需,财务自由才是

毕业10年,如梦初醒:打工不是我的刚需,财务自由才是

作者: 基业长红 | 来源:发表于2020-10-13 06:58 被阅读0次

 面试时,谁都希望自己坐在桌子的那一头。

我们想做挑选的一方,而不是被挑选的一方。 

这是屠夫的第 166 篇原创,全文 2700 字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上周二跟大家聊过“圈养和赋能”的话题。

本质上,这其实是「能力」和「平台」之间的博弈,是个人与公司的博弈。

绝大部分上班族和公司是一种契约关系:

前者出售时间和精力,

后者付出薪酬和福利,

两者对等地进行交换。

现实告诉我们,这种关系并没有那么的“对等”,公司的议价权永远比员工要多。

可是,我们只有「给人打工」这一种选择吗?

显然不是。

01  每个人都要为简历打工……吗?

奇葩说有一期关于“996”的辩题,企业家导师拐弯抹角地为996站台。

薛兆丰教授在这一期里有这么一个论点:

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乍一听似乎有道理,可认真一想,什么样的人需要简历呢?

求职的人,面试的人,打工的人。

同坐导师席的罗振宇和马东都是公司的老板,他们可不需要什么简历。

可是 ——

你,真的没有打工以外的选择吗?

你,真的喜欢成为一名上班族吗?

你,期望孩子将来也一直打工吗?

薛教授成功地偷换概念,将你人生的无限可能全部抹杀,只留下打工这一种可能性,再以“奋斗者”的姿态给你打打鸡血:

你这一辈子只能打工了,

不乖乖996,你的简历谁会要?

且慢!

让我们回顾一下薛教授的逻辑:

你需要996,是因为简历很重要;

简历很重要,是因为不得不求职;

不得不求职,是因为你必须打工。

发现其中的荒谬了吧 ——

打工,怎么还成为你的“刚需”了?

屠夫有一位朋友的话,或许是对这个谬论最好的回应:

打工不是刚需,

财务自由才是。

这是他在毕业十周年聚会上的肺腑之言。

02  除了打工和创业,我们还能干什么

创业自己当老板,当然是打工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坐在薛教授身边的马东、李诞和罗振宇,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创业这条路。

但是这个世界很丰富多彩,我们远不止“打工”和“当老板”两条路。

半年前屠夫写过一篇《裁员、工资和现金流4象限》,介绍了很有名的「ESBI象限」:

雇员属于【E象限】,为某家公司工作而挣钱

自由职业者属于【S象限】,为自己工作挣钱

企业主属于【B象限】,拥有能赚钱的企业

投资者属于【I象限】,最擅长“以钱赚钱”

大部分人处在E象限,日常接触的人也只来自E和B两个象限 

—— 同事或者老板。

E象限出售自己的时间精力,也就是MOT (My Own Time) ,以求钱;

B象限购买别人的时间精力,也就是OPT (Other People’s Time) ,实现钱。

一字之差,千里之遥。

面试时,谁都希望自己坐在桌子的那一头。

我们想做挑选的一方,而不是被挑选的一方。

从E到B,是许多人想过,但最终放弃的一条路。

因为从上班族直接当老板,太难了。

幸好,我们还有S象限这条路。

03  你的所谓“副业”,不过是当个体户

裁员潮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倒闭潮”相伴。

上周推文 (详见文末) 提到39岁找工作,起源就是所在公司倒闭。

覆巢之下无完卵。公司倒闭的时候,B象限的老板也不会太轻松。

可是,何必死盯着E和B象限呢?

在就业寒冬之下,许多营销号近年开始鼓吹“斜杠青年”和“副业刚需论”。

他们说的不无道理。

接单做设计、写稿、摄影,开个小网店……

精彩的副业假以时日可以发展成主业,甚至成为迈向B象限的极佳通道。

这其实就是现金流4象限中,S象限的工作。

E象限的雇员成为B象限的企业主,一条便捷的路径便是 E → S → B

也就是:

先以副业的形式开展自己的生意,

累积经验后再转为主业,摇身当老板。

但是屠夫相信:许多人选择“副业”时,不是当成一门“生意”来做。

这种S象限工作的诱人之处在于:

你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选择副业,

依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副业,

这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由」。

但是表面自由之下,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

就算有了“副业”,你也不过是个打工的;

撑死也就是个自食其力的个体户罢了。

看似自由的“副业”实质上都是“兼职”,你依然是用自己的时间换钱。

兼职取得的收入和你投入的时间挂钩,这是个“手停口停”的老鼠赛跑陷阱。

兼职,圆不了你的财务自由梦。

因为,你还是在以打工思维看问题。

04  “挣钱”和“赚钱”是两码事

让我们重新想想,现金流4象限,分别是如何获得现金流入的:

E和S属于“挣钱”阶层,靠出售精力和时间

B和I属于“赚钱”阶层,靠控制企业和资本

个中差别,屠夫其实在《打破收入天花板的3个办法》做过类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你出售更多的时间换钱,是饮鸩止渴

“一分耕耘N分收获”,让你提高出售时间的单价,是扬汤止沸

“无需耕耘也有收获”,让你脱离「时间换钱」,才是釜底抽薪

E和S象限属于前两者:无论多少收获,总离不开“一分耕耘”,这是【挣钱】。

B和I象限属于最后一种,被动收入不依赖个人的时间精力,这是【赚钱】。

B象限我们已经谈过,屠夫知道那很难。

而作为唯一一个“钱生钱”的人群,I象限获得的关注很少。

或许是因为“投资”二字太过高深,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门槛极高的领域 (无论是资金还是知识门槛) ,于是敬而远之。

事实却是,上班族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投资能力,尽早迈入I象限。

这里强调“早”,不是让大家急功近利,而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下试错空间。

还记得《这不叫裁员,叫劝退》谈到的「人力资产」问题吧?

30岁前是人力资产容错空间相对较大的阶段,我们经得起挫折。

如果35岁甚至45岁后才想起来学习投资,一旦亏损,赔掉的恐怕不是你自己的未来,还有你整个家庭的未来。

可是,谁敢保证投资绝对不会“交学费”呢?

与其抱着侥幸心理,留待以后才匆忙投资,不如早做准备。

毕竟,I象限是真正的「赚钱」,是打工干不动时的最后保障

05  打工不是刚需,财务自由才是

大部分人会很轻易接受“打工”这个预设立场,因此很容易被打工思维所绑架。

营销号喜欢讲“打工思维”,以此作为“老板思维”的对立面。

可是他们的长篇大论,不过是教你如何更好地成为一名上班族。

以“老板思维”打工的人,还是打工,还是打工思维。

可你想要的,是不用打工。

营销号也喜欢讲“副业刚需”,吸引你花钱购买各种课程。

可是他们所传授的,不过是S象限那些手停口停的技能。

“为自己打工”的人,还是打工,还是打工思维。

可你想要的,是不用打工。

打工不是你的刚需,财务自由才是。

从今天起,摆脱打工思维的束缚,迈出你的第一步。

共勉。

作者:屠夫1868 @ 基业长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毕业10年,如梦初醒:打工不是我的刚需,财务自由才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hb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