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09239/41c4d53d8f563239.jpg)
凌晨一点,琳还是毫无睡意。即使是在关了灯的漆黑夜里,她也能顺手地准确无误在枕头某个角落摸出手机。“叮~叮~叮”一条、两条、三条微信提醒声音响起。
琳“滴得滴得”用指甲盖敲开锁屏密码,引入眼帘的,是华打趣发来的微信信息:“你睡了吗?”“下雨了呢。”“黑夜的巫婆还没有睡吧?”就是这一瞬间,琳多想眼前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多想把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人只是像众多微商好友推送的消息一样丢在好友列表里淹没。
可是他的信息,琳看到了,是真真切切的看到了。琳不能选择主动权,不能撤回消息,于是琳在回复框里编辑了好几个字,好几行字。好几段字之后。在指甲盖准备轻触发出去的时候又删,在删了又写。如此来来回回,琳的思绪再也无法平静了。
或者说从前是可以平静的,只是在某一刻,建立在琳与他之间的某种平静被悄然打破了。换做从前,琳可以轻松地回复一个“哈哈。没呢!”但现在,不能了。因为在琳的心里,仿佛走进了一点什么看不到的东西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她过去的回忆,像洋葱一样,道口被一片一片地抽丝剥茧地剥开了。
2015年,琳高一。华高二。夏天,是夏天。只有夏天的邂逅才带有微风,只有夏天的微笑才带有动感,也只有夏天的故事才刻骨,才铭心,才拨动心弦。琳和华就是这样在海中的大门初次遇见的。
开学报道那天。琳下了公交车,径直拐弯就看到了海中。到了门口,琳心里顿了顿想:“这就是海中啊!我怎么就考到了这里呢。”然后心不在蔫地拖着乍眼的红色行李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嘴里有气无力的口口念叨说着:“阿姨让一下,谢谢。叔叔让一下,谢谢。”耳边却又一直充斥着好几种让人烦躁的声音。这也许是太阳太晒的过错,也许是人太多的缘由。
总之这几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琳可以清晰的辨别出老师、家长、保安、学生的声音:
“是的。领表,填这,交费。” “同学,你是5班的吗?” “对对对,这里填家长信息和号码。”“注意安全,别推。那位同学,那不能走。”可是此时此刻,琳只想赶紧找到自己所在的班级,赶紧找到所在寝室,然后躺着睡一觉。因为琳觉得实在是疲惫了。
“同学,这是你的录取通知书对吗?”
“对,我的!谢谢你啊。我也不知道掉了。”
“没事儿。你13班的吧?”
“你怎么知道?”
“通知书上面写了啊。我准备送去13班班主任那儿的。可是看到你站中间,就问你一下了。”
“哦哦哦。谢谢。我还在找13班呢。”
“我带你去。我是今天的开学接办处志愿者。”
“好。谢谢你。”
以上是琳和华的第一次对话。琳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只是心里单纯的心存感激他给予的帮助。这或许也是琳日后时常怀念起海中时的温暖时刻吧。
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着。从开学的新鲜感到军训结束。琳似乎已经把这所学校的里里外外都熟了一个遍。琳发现,学校操场旁的第一棵树上有几个鸟窝,发现墙角里的好几株野花是紫色的,也发现了傍晚夕阳西下时坐在图书馆的顶楼看夕阳是最美的。琳心想:“未来的三年,我就是在这深宫后院度过的。就是这里。十二年的最后三年归宿。”
也许是上天注定要让两个人灵魂相遇。所以无论或早或晚,无论时间的符号变成了诗,还是沧海桑田变成了歌。都会再有相逢的时间,都会再有相遇的时刻。直到你觉得故事已经开始了。你才会明白抒写的作者从来都不是你自己。
食堂偶遇华的那一天开始。琳突然觉得这所学校也开始变得有趣了。因为琳终于觉得遇到了和她一起“混江湖”的兄弟了。琳是个挑吃的人。她不会因为每个窗口的饭菜不同而每样尝试一下。她不喜欢过于辣的,过于咸的,过于酸的。所以自打琳发现1号窗口的番茄炒鸡蛋好吃后,琳的一日三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一白米饭和一份黄红相间的番茄炒鸡蛋。
和以往每天的下课一样,琳去了1号窗口,然后找到平时坐的位置。可琳突然发现。她总是一个人坐的位置桌面上多了一盒和她一模一样的饭菜。但饭菜的主人呢?琳不经思索,就挪步换了隔壁桌子坐下。因为琳习惯了一个人速度吃饭。所以并不想对面来个喋喋不休的话痨。
时间滴答滴答。琳一口米饭,一口番茄。一口鸡蛋。如此循环!几分钟后,琳吃完准备走了。突然记忆里一个好像出现过的声音出现在了隔壁:
“是你啊!你也这么晚吃饭啊。”
“噢?”
“你不记得啦?给你录取通知书那个。”
“哦。想起了。我有事。先走了。”
“好的。再见。”
第一次,琳觉得这个人挺有趣。有趣觉得还真有个傻不拉叽的家伙只吃番茄炒蛋。也是在默默走向清理餐具区域,琳才发现,原来番茄炒蛋的主人就是他。就是那个给他录取通知书的家伙。
怎么熟悉起来的呢?琳不知道。华也不知道。只知道之后的每一天的一日三餐,在2号食堂,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份饭菜都出现在那里。可对华和琳来说,无形中变化的,是从两张桌子到一张桌子挪动三步的的距离,是从一颗心到一颗心的距离。
有时候华来晚了,琳会小抱怨说:“你怎么这么晚?等了你这么久。”华就会一脸笑嘻嘻说:“画画啊。你又不是不知道艺术生都是死在炭笔和画室的。”亦或者有时候对白是华说的:“你看你,每次都那么晚。住图书馆得了。”然后琳不屑说:“晚个鬼。看多几页书时间而已。你给我收起表情,别抱怨。吃吃吃。”
除了食堂,琳喜欢傍晚课间到晚习时间前坐在校道最远的椅子上看看课外书。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校园最惬意的风景。琳享受在这里一个人戴着耳机独活的时候。只是后来,华也屁颠屁颠的每天跑到这里不要脸的坐下。他说:“这里的风景适合素描。”
倘若两个安份的人坐一起还好。可是华的到来总能让琳本就不温柔的性格暴露的更加一览无遗。于是画风就变成了这样:
“你个死大华,能不能不要每次一手炭笔就碰我衣服。我说了N次。你就不听对吧。”琳一边说着一边掐着华的胳膊。接着华就会嗷嗷叫嚷:“疼疼疼。啊啊。不碰你就是了。对不起。对不起。”然后琳就松手。拍拍衣服。继续看书。
华就会说:“像你这种泼妇。我好歹比你大两届。看你没大没小。要不是看你小。我弄死你。”这时琳就会没事似的转过头死死盯着华看。华就会卖乖说:“说说而已。哪里敢啊。”
华是美术艺术生。那双修长的手,总能画出让琳赏心悦目的画。琳有时候调侃说:“你这手不能白浪费了啊。给我干点儿活。锻炼锻炼。”于是某个下午,华千不愿万不愿的拖了两个家伙一起来到高一(13)班给琳所在的班级画黑板报。琳说:“我不要前三的第二,第三,你看着办吧。”果然不出意外,琳的班级获得了黑板报第一名。因此琳花重金买了一瓶蒙牛酸酸乳打赏给他。可把他一边喝一边说:“你就抠,使劲抠。”
从食堂,图书馆,美术室,音乐馆,操场。只要琳出现了,华也出现了。无论琳和好友一起,还是琳自己。华总有能耐在每个场合把琳惹恼。但恼着恼着,也就习惯了。
这种习惯的可怕之处在于是潜移默化的。是不带声色的。是快乐的。是幼稚的。是懂得的。
2016年,琳高二,华高三。在琳开学的前一晚,华就去广州了。因为艺术生高三都要去广州培训一年准备艺考。于是华在离开前,叫人转交给了琳一个盒子。但由于琳当时在学校,盒子被转交送回家里了。所以琳也没能够第一时间打开。以至于琳再次回家的时候忘了这件事。可谁能知道?这一忘记,就是2018年呢!
琳记得,在华最初离开时候。自己是落寞的。甚至有的时候觉得有华在的日子真好。虽然华真的很欠揍,很烦人,很讨厌。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活的肆无忌惮,活的无所畏惧,活的真实可爱。华离开了,琳的世界突然变得安静下来。没人嚷嚷,没人嗷嗷,没人在眼前晃来晃去。也没人,和自己坐一起吃番茄炒鸡蛋了!
起初电话,短信,微信。成了链接琳和华之间唯一的渠道。但又不知道为什么。一天,两天,三天!随着华离开的时间越来越久。琳的记忆闸门仿佛也被逐渐关闭了。从前琳长椅眼前的教学楼、芒果树、荔枝树、龙眼树、鸟窝、野花、人群、枝丫缝隙间的点点闪烁阳光,以及操场上俩人你追我赶的嬉闹跑圈时的呼哧乱喘。都慢慢地,被丢弃在时光的印迹里。丢弃在岁月长河里。
2017年,琳高三。华大一。华如愿所偿的考上了他理想的美术学院。那段日子,琳是忙碌的,华是悠闲的。琳总是可以在歇息片刻拿起手机接收到华发给她的图片,发给她的视频,发给她的语音。琳也会和他小抱怨试卷多,和他说学校的趣事儿。可彼此之间,总觉得差了点儿什么。
后来,琳去了北方。华还是在南方。TA们之间的距离更远了。再后来,琳越来越不愿意在微信上联络人,索性信息都不回了。所以,琳和华之间是断了联系的。可琳的每一条朋友圈动态,华都第一个点赞,第一个评论。就连琳每次寒暑假,华都会发信息来提醒琳注意点儿什么。或许,在琳眼里,这就是和众人一样无区别的友情。琳也默契的把这一切归咎为友情。
2018年8月23晚凌晨。琳在合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后把书放回到书架上。琳突然在半拉开的抽屉里看到一个盒子。于是顺势拿出小盒子,心想这是什么就打开了。原来盒子的里面整齐的放了一封信,一张二维码,一个杯子。琳拿起手机,把二维码扫了,是一首藏头诗。还有那封信,琳一字一迹看完!这一刻,琳明白。原来那时候的喜欢,是真的……
琳知道,如果换作是2016年看到这封信。她也许会说:“我也喜欢你。”可是哪来的那么多如果。上天安排时间让彼此迟疑到了2018年,就是为了让琳再也不要当那个容易被男生所轻易感动的人。
琳问自己,如果当初的喜欢,可以像开满梨花的树勇敢那般盛开,那结局会不会不一样?那么眼前的这个人,你做好心理准备,像什么都不知道那样一如既往和他做朋友吗?琳回答:是的,朋友。
也许,有的感情遇见,就是用来遗憾的。我们谁都不知道,陪伴自己终点的人会是谁。只是,能否少些遗憾,至此,认真的生活并勇敢的爱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