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最近从图书馆借了《林徽因传》在看,林徽因是民国的才女之一,早就看过林徽因传的电子书,也听过林徽因的音频书,而且是反复听,那日去图书馆,再次邂逅林徽因的纸质书,忍不住借来细看。
民国才女真是多,百度一搜排队出来:吕碧城、凌淑华、林徽因、陆小曼、萧红、石评梅、苏雪林、庐隐、冰心、张爱玲、史良、盛爱颐、吴健雄、陈衡哲、宋美龄、宋庆龄、杨绛、阮玲玉、孟小冬、丁玲、周璇等。
我最喜爱的最崇拜的莫过于林徽因和杨绛。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福州人,出生在浙江杭州。她是诗人和作家,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她还是中国著名的女建筑师。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享年105岁。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了《唐·吉诃德》,她的早年剧本《称心如意》,搬上舞台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时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时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林徽因和梁思成,杨绛和钱钟书,她们拥有着珠联壁合般的爱情。正如钱钟书称杨绛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林徽因也当之无愧。
两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她们皆出身于良好的家庭,受过良好的家教。
杨绛真正的幸运当来自她父亲的开明,母亲的贤淑,她的父母都受过好的教育,杨绛其实是家中第四个女儿,在那个年代,往往是会被嫌弃的。不说别人,单说我自己,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就被奶奶嫌过,被邻居笑话过。
但杨绛的父母知书达礼,尤其是他的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开明,一视同仁,不愚昧,不封建。
而杨绛对自己的父亲也是充满着热爱和崇拜,在她后来的文字里,她回忆着自己的父亲,满腹深情,切切怀念,溢于言表。
有个很暧心的画面:杨绛的父亲身处宦海,压力非常大。每在书房休息的时候,家人都不敢打扰。小季康(杨绛本名)会在父亲睡觉时,在一旁静静地看书,有次父亲醒来看到她。却没有生气,只是说,我也喜欢陪伴,只要别闹出动静就好了。自那以后,父亲都会让季康在书房陪伴自己。
父亲的教养,包含爱,包含规则,言语温柔,行为严格,润物细无声。
我想小季康去书房不仅仅是爱书,也是爱自己的父亲吧,她崇拜开明的父亲,好学的父亲,知书达礼的父亲,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着父亲,她想给父亲多一些陪伴吧,用看书的方式陪伴,这当是世间最高级的陪伴吧。
单此一条,就说明杨绛有一个好父亲。然而,父亲对季康的影响,决不仅限干此。温柔地对待孩子,这是小爱,教会孩子做人道理,给他们指明人生方向,则是大爱。
这也正是杨绛的幸运,其父亲不仅给了她的学习环境,还给她树立了以书为友的好榜样。
在做人方面,父亲教育杨绛坚持原则,敢于说不。杨绛的父亲当过审判厅长、律师、老师,报纸主编等,其一身正气,因此还丢过官职。
在学选择方面,父亲教育季康,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人的一生,又有多少这样的父亲,敢于支持自己的孩子抛开世俗物质,不计较得失利益,勇于追求心中所爱呢?
在生活方面,父亲教育季康,身外之物,无须挂念;而你若想要什么,只能自己去奋斗。“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绛的一生过得并不容易,特殊困难时期,她和钱钟书被下放到不同的农场,也是靠着她温暖的为人处世,得到身边人的帮助,让夫妻俩偶尔能见上一面,互诉衷肠。
而在钱瑗和钱钟书同时重病期间,杨绛一个人穿梭于两个病人之间,两个至亲的人,女儿先她们而去,她还要瞒着病重的钱钟书,接着钟钟书先也她而去,承受过多少惨痛的打击!
相比杨绛,林徽因虽然也受了好的家教,但她的家教真的来之不易,一半是靠她的天性,一半是靠她的努力。
这种来之不易的家教,其实也在林徽因的性格里种植了一种隐忍,一种委屈求全,我甚至在想,她终生的疾病,是不是因隐忍太多而导致内伤,如果她的母亲有她一半聪明,那她的性格会不会更健全和圆满。(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