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的“地下丝绒”之咒

作者: 星期五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09:54 被阅读0次

    星期五言:如果说“地下丝绒”算是真正的地下摇滚,那妮可足可谓地下的地下了——听她的音乐绝对联想不到什么华丽的录音棚,你会觉得那是隔壁某个车库或是地下室传过来的声音。这还不说,她那没有任何修饰甚至相对配器有些走了调的“业余”唱腔更让其跟那些“专业人士”扯不上半点关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上个世纪6、70年代,安迪·沃霍尔和路·瑞德找她唱歌,菲利普·加莱尔寻她拍电影,鲍勃·迪伦为她写歌,Brian Eno自愿加入她的专辑创作…更别说那些不知名的不计其数想要跟妮可合作的记者、乐手了(甚至包括爵士乐手)。到底这位昔日“朋克女皇”的魅力有多大,能让如此多人追捧...

    1938年,妮可生于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我们无法估量战乱以及纳粹集中营的印象给童年的妮可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但我们能从其晚年那种向“犹太人”无顾忌地提及自己德国人身份的嬉皮作风得到些许启示:没错,童年的经历是她永生难忘和挥之不去的。直至1945年盟军攻陷柏林,妮可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多年的海外漂泊。当然,如果没有这漫长的漂泊,也就没有摇滚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妮可”了。

    ▲妮可与地下丝绒乐队合影

    战后的妮可先后辗转于西班牙的伊维萨岛、意大利的罗马、法国的巴黎...也许是她与生俱来的文艺气质,她总能吸引那些前卫艺术家的注意,从当摄影师的模特,到跟实验电影导演菲利普·加莱尔的合作,以及后来与法国影星阿兰·德龙的邂逅。当然,这些只是妮可艺术生涯的小小序曲,真正决定其人生命运的是其60年到了纽约后,与鲍勃迪伦、安迪沃霍尔的相识(迪伦将妮可引荐给安迪沃霍尔)。

    起初,安迪沃霍尔只是邀请妮可参与他的“地下电影”拍摄,与此同时,安迪沃霍尔正在运作另一只乐队。而当妮可跟安迪沃霍尔说她要唱歌的时候,于是,便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地下丝绒”乐队以及那盘《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专辑。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专辑封面,1967

    有一点得注意,那些“妮可成名于地下丝绒”的说法只是后世人的误解,要知道,当时的妮可在圈里的名气可比“地下丝绒”、“Lou Reed”大多了!

    还有一点我们更得注意,妮可从跟安迪·沃霍尔、地下丝绒在一起的这段乐队生活,开始了自己的嗑药生涯。这也是对她以及她的儿子造成终生悔恨的一段生涯。自此,毒品伴随了妮可二十年,直到死亡。

    其实妮可只跟地下丝绒合作了短短数年时间,1968年便彻底与其决裂。而之后的整整二十年,便是妮可音乐生涯的真正巅峰,也是能真正体现其个人风格的二十年——冰冷的没有色彩的唱腔、一架小小的合成器、磕了药后的昏昏厌世之态,这大概便是她能给世人的全部印象了。喜欢妮可的人甚至都把《The End》、《Drama of Exile》里那些跑掉的器乐声跟妮可的性格混成了一体。谁又在乎那个跟着妮可的吉他手嗑药后是否能还整站稳、还能找到吉他品位。

    ▲《Nico 1988》电影剧照,2017

    在电影《1988年的妮可》(NICO,1988)中,我们可以看到,处在生命最后几年中的妮可似乎找到了短暂的平静,她甚至幻想着自己能够健康地跟儿子共度自己的晚年。然而,毒品、演出、名气却始终伴随着这这位昔日的女摇滚明星。她总会无精打采地在媒体面前一口拒绝谈及地下丝绒,她也会在演出前无助地躲到某个厕所嗑药或呕吐。你能想象到妮可那种既恨某种东西又要依赖某种东西的痛苦吗!她的儿子Ali数次自杀她却爱莫能助的自责吗!或是他在罗马尼亚某个非法地下夹在警察以及歌迷间唱歌时的矛盾吗!

    ▲《Nico 1988》电影海报,2017

    我想没有人愿意承受这一切。这大概也是我们从妮可身上感受到那些哥特迷幻气质的原因之一吧。你听她最后十年的专辑,总有一种向某种东西献祭的仪式之感。而这种仪式感,又仿佛是一只拉着她走向死亡的无形之手。1988 年夏天妮可死于脑溢血。

    我不知道这种结局对妮可是否公平,就像 Jim Morrison,就像 Chet Baker……但我想如果让她自己重新选择的话,她情愿没有认识地下丝绒,情愿没有那些疯狂的青春,毕竟,她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与我们一起回顾经典,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妮可”的“地下丝绒”之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rw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