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做错一件事情,千夫所指假善良。
一个坏人做好一件事情,传颂千里金不换。

善恶宽许之分
民间有句俗语听来寒心,“烈女失贞,不如老妓从良”。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
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
——洪应明《菜根谭》
我们所处的世界,能鼓吹着浪子回头金不换,却不能给予世间人无完人的宽容与理解。
近几年,不少人做慈善公益事业,资助山区贫苦的学生得到上学受教育的机会。这本是一次充满善意的援助,既能帮到山区的孩子完成学业,走出大山。
可却在某些人眼里演变成理所当然的攫取。
如演员孙俪,如歌手丛飞,眼看着自己资助多年的学生,倒戈想向,变成一只白眼狼朝自己张牙舞爪。或许感恩之心早已被欲望所覆灭。
别人一旦习惯了对你的索取,得到便是应当。得不到反而是尔之罪。一旦供应援助停止,那么迎接你的不是他们心怀感恩的回馈,而是他们恶意满溢出的追讨。故事不少,读之骇然。坏人从不察觉自己之怀。
损失憎恶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
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对一群实验对象说:
“向上抛出一枚硬币,
落地正面,你就赢100美元;
落地背面,你就输100美元。”
你会参加这个赌局吗?
大部分实验对象选择了拒绝——对他们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远比得到100美元的欲望要强烈得多。
接着,卡尼曼改变了实验方法,
他先给每个人发500美元,然后说:
“你现在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立马退给我250美元。
一个是:抛硬币,正面朝上,这500美元全还我;背面朝上,你不用退任何钱。”
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抛硬币,
为避免250美元损失,他们甘愿冒险。
卡尼曼总结这个实验时说:
我们天生就对“损失”更加敏感,
为了避免损失或找回损失,
我们常常会失去理智和判断。
理财投资亦是如此,即是投资,必有风险。稳赚不赔的生意,那是商业诈骗。
投资止损是一种理性行为,却并未能得到感性的认可。
多数投资人因为厌恶损失,心怀涨跌,渴望翻盘,当害怕损失的念头不断在心中盘旋,一顿操作不断地增加筹码。最终大批股民韭菜站到庄家带血的镰刀下面,等待的只有被收割的命运。
期望管理效应
损失憎恶效应发现了一个现象,
就是在获取和损失相同的价值的东西时,
损失的痛苦要比获得的快乐强烈十倍甚至几十倍。
正如笔者公司楼下新开了一家饭店,装修好,式样多,米饭好吃,就是价格略贵。店家搞活动发优惠卷,折算下来比去吃快餐更实惠。一时间人口相传,都说实惠好吃。一到饭点绕着大厦排队好几圈,活动迟训做了两个月,人气暴涨另其它门店想比逊色不少。可活动做完,少了优惠,价格上涨,排队的人群散去一大半,再也没听过相似的赞扬之声,不久还散播出了环境不卫生,吃到XX,快要倒闭等传言。
还有一例子,前几日看简友文章。十年情谊,终于一场旅行。作者与闺蜜约好三人旅行,因另两人时间稍忙,作者担任起了旅游策划执行人,办办制定路线,预定酒店等大小事务。结果旅行中,遭遇其它两人的抱怨与指责,作者也是委屈,本是同行出行的小伙伴,却被当成随行导游。(旅行确实能考验情谊,因为意外太多,绿茶婊妈宝男伪装不得),作者一气之下,从此与两闺蜜殊途。
没有谁的好理所应当,伸手既得,张口即有。
做什么样的人
1. 做会“作恶”的好人
“作恶”的好人,懂得有节制有拒绝的做好事,
不要让别人对你寄予过高的期望,
更不要培养别人一直索取的习惯,
懂得say no,面对同事朋友的请求,有选择地说不。
让他们明白这援助并不是你应尽的义务。
曾有一同事离职一年仍被前公司同事要求完成新工作设计,
曾有一同事离职一年仍被前公司老板要求帮忙更新维护项目,
且都说无偿的工作要求。
2. 不要对好人太恶
做人要有同理心,能共情。
同理心要求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对方的感受。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人缘必不会太差,也能得到同事朋友的欢迎。
一是我们要懂得宽容,
不能因为一个好人偶尔做了错事,就将他一棒子打入十八层地狱。
以偏概全给予一个人的评价,凡事有两面,好与坏各一面。
二是我们要懂得感恩,
切勿把习惯索取当成理所当然,面对别人的滴水之恩,
做不到涌泉相报,至少需心怀感恩地感谢。
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帮亦不帮,选择权在别人手里。
能帮我们感激,不帮我们理解。
--END--
我是以乐,期待生活中能多有好事,少点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