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认识寻虎老师前,我对美的认识一直只浮于日常生活中那些主观感知的表象上,觉得这个人长得好看、这朵花很美、这件衣服漂亮、这个东西很别致、这处风景很不错等等。
认识寻虎老师后,在他的指导下,看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听了叶郎先生的《美学原理》,对美,有了一点深入的懵懂认识。
前天,寻虎老师又举办了一场对美学知识进行梳理的《美学简史》讲座,听老师讲,当然比我自学收获更多。
但,对所学的知识,我一向不善于总结。所以,谈美,我是谈不了的,就只能谈谈学习美学对我写作的一些影响。
第一次看寻虎老师给学员做意象测试,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出现了触动灵魂的哭泣,觉得意象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出于好奇,我也跟着测试一下,神奇的画面真的出现了:
我看到一辆手扶拖拉机前行在一片金黄的稻海里,拖拉机后面站着两个人,女人浓眉大眼,齐耳短发,头顶梳着小辫,眉飞色舞地笑说着什么,男人把外套举过头顶,飞速旋转地飞舞着,越过稻海,是一座村庄,村庄里房子低矮白墙------
虽然,画面没有继续展开。但,意象,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于是,我报名参加第二轮的意象测试。
在第二轮意象测试中,因为四周蛙声聒叫,效果不是太理想。但我还是看到了神奇的画面:
在一片大山之中,一位穿着天蓝色道服的女子,走在一条上山的山路上。她上坡时,身子前倾,好像很很吃力的样子。
画面跳到山顶后,看到的是一面平静的湖,一眼望不到边。受蛙声干扰,中断后再看,画面出现两重景:右边依然是平静的湖;左边的湖面却断崖跌落,越过深沟,是一片割完稻谷的农田;越过农田,是一条乡村大路;大路的另一边又是一片农田;越过农田,是一座宁静的村庄;村头的黄土坡上,树林瘦高稀疏,一只红冠的白毛公鸡正在树林里低头啄食-----
老师说静坐的时间有点短,让我第二次静坐,这次,我看到的是;
一个人爬在阳台的窗口,把灰色连帽夹克上的大帽子戴在头上,看起来像一位苍老的妇人。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看见那人转过身来,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女子,那套灰色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很合身,但头上的帽子太大太大,她的脸完全笼罩在帽子的阴影,渐渐地,有半边脸的光线明亮起来,虽然依然被帽子的阴影笼罩着,但时隐时现地能看清那张脸是白净呆痴的,那只眼睛也是呆痴的。她双手插在裤袋里,呆呆地站着,看着阳台地面的某处。过了好一会儿,她走进客厅,客厅里阴暗冷清。她站客厅的中央朝大门看去,大门是关着------
老师引导到这里,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被触动,眼泪流出来。就是现在写到这里,我也还是眼泪流出。
我一直不愿继续展开接下来的画面。因为那可能会带给我情绪的波动,或者别的什么。但它不影响我对意象带来奇迹的敬畏。
这次测试,让我看到了写作的另一重景,带给的触动很大,我开始反思:
今后写作,我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如果继续沿着原来的老路走,或许能迎合一些读者的阅读习惯,收获一些叫好。但这喧嚣过后,我所写出来的东西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每一位热爱写作的人,都希望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我也一样。
带着这样的反思,我开始尝试着去写。虽然写出来的东西不是意象的展开。但,我是带着意象给我的那种静美去写的。或许依然不够好,但我开始尝试向着好的方向去写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认定了方向,那就一直走下去,迷路了,也会碰到生命中的引路人。在此,感谢寻虎老师带我走进写作的另一重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