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城墙筑马路以后,市民觉得视野豁然开朗,广州仿佛一下子大了许多。他们出行方便了。以前城里只有一百多辆人力车仔,行走于大沙头至仁济路口之间,全程共分四段,每段收费一分二厘银。
1915年,马来西亚华侨回国投资,四自考察一番,发现也只有大东门至沙河的东沙马路,比较像样,于是从香港几辆旧汽车,翻新一下,在东沙马路上经营起“扬手即停,随街接客”的出租车业务来。但汽车一到大东门,就要止步掉头,因为城里没有可以让洗车行驶的马路。
市政公所在1918年设立广州电车公司,招商承办;1919年由美国华侨伍学煜、伍籍磐承办。第一辆有轨电车是用汽车改装的,不是真正的电车,也没有轨道。行走路线只有两条,一条由广九站至西濠口,另一条由广九站至普济桥。显然因为马路还很不好走,所以电车生意不如预期。
1920年,政府责令电车公司要铺轨行车。电车公司勉强铺了广九站至一德西路的一段路轨,便不肯再投资了,电车无形停办。
1931年,电车公司更因为资金不足而倒闭,原来铺好的路轨,废置无用,抗战期间,都被日本人挖掘殆尽了。(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