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值:五颗星( ・ิϖ・ิ)
一个完美主义工作狂父亲,一个市井气息好脾气爸爸,当这两个人发现抱错了孩子时,接下来,怎么办?
换,还是不换,这是一个问题。
最后,两家人又其乐融融地挤进了小电器屋,没有人关心他们究竟有没有再把孩子换回来。电影提出了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期待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良多一家,标准的中产阶级,家里宽敞整洁,爸爸西服笔挺地出门工作,然后周末还得加班,妈妈温柔贤良。孩子要学钢琴学英语,学会独立做事,孩子要以爸爸为榜样,每天睡前必须说晚安。
斋木一家,一家五口,挤在狭小的电器屋里面。爸爸爱贪小便宜,主要是医院公费请客吃饭就是一顿猛吃,商量正事儿时还不忘叼着火腿肠,妈妈看起来凶凶的。每天只有邻居来买买东西,买的还都是小灯泡之类的不值钱的玩意儿。可这家人一起洗澡,周末一起郊游,东西坏了爸爸都会修好。
孩子会更喜欢哪个家庭呢?
从电影里看,琉晴离家出走也要奔回家,庆多也认为斋木更好。诚然,陪孩子一起放风筝,在快餐店和孩子做游戏,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修理玩具,看起来比只顾挣钱的爸爸强多了。斋木也问过良多:你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呢?
可是,
很可能,之后,野野宫家的孩子,收到良好的教育,也找到一份中产阶级的工作。而斋木家因为没有能力送孩子去很好的学校,孩子也只能高中辍学,然后以开小店铺为生。
这时候孩子会不会也一样愤怒地质问父亲,你为什么不努力挣钱呢?
家长真是一个很难扮演的角色,成为一个好的家长比成为老戏骨真是难上一百倍。演着爸爸这个角色时,经常有人问:
你为什么不陪陪孩子?你又为什么不努力加班挣钱?
你为什么对孩子有这么严苛的要求?你又为什么对孩子漠不关心?
你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做功课?你这样是宠孩子你知道吗,怎么培养他独立啊?
每个孩子和父亲在一起,都是特殊的化学反应,哪有规律可循啊。影片最后也没有讲,到底这两个孩子换了没有,是枝裕和不关心,观众也不关心。
观众关心的是,如果我们是其中一个孩子,我们会喜欢什么样的爸爸?
如果我们是家长,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又能教育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人和人的相遇,就是无数种神奇可能性的排列组合。
而且这部电影,是以野野宫先生的视角拍的,对这两个孩子的处置方式,也一直由他的意志决定。无论是开始希望养这两个孩子,后来又铁下心交换孩子,最后哭着追着庆多向他道歉,孩子的命运就取决于他的行为。
这里的『命运』,不只是他们可能受到的教育,生长的环境,更可能是他以后要遇到的所有事情,初恋遇到的姑娘,以后生活的地方,甚至寿数,都被野野宫先生的决定改变了。
正如我们的命运,也有可能被高三某个早晨,因为贪睡而错过的老师在早自习上讲的考点而改变一样。
在大人做决定时,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理解这种交换?
野野宫先生当然不会考虑,他甚至都不会考虑斋木一家的看法。
可两个孩子,会不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他们不要我了。他们之前对我所有的温柔,所有眉眼之间的笑意,妈妈每次牵着我的手去上的钢琴课,爸爸每天晚上和我说的晚安,甚至他们发的脾气,都和现在的我没有关系了。
即便没有血缘,那也是六年的朝夕相处,那也是六年的爱啊。
当一个人发现,他之前获得的所有爱,只不过是因为另一个人的影子时,他会感受到全世界的背叛吧。
之前每天晚上给我讲故事的人,之前笑眯眯看着我吃鸡腿的人,我手工课上问他做玫瑰花的人,现在就是我的路人,甚至还签订了永远不要见到我的合同。
那这之前,六年的时光,抵不过一刻的血缘,也终究是辜负了。
家长爱孩子,究竟是爱着孩子这个独立的人格,还是爱着留在孩子身上自己的血脉,抑或是爱着在孩子身上,自己对生活的期待?
是枝裕和的电影,一直是平淡地讲着饱含深情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却在平淡中格外动人。
像《海街日记》中,三姐妹父亲的去世;像《步履不停》,儿子娶了自己很不喜欢的媳妇,这种事件导演的讲述都很克制。
这部片子也是这样,抱错了孩子这么严重的事儿,要是放在中国,添油加醋地拍上四十几集家庭伦理剧都够用了,可是导演也仅仅是平静地讲了这件事儿。
但其中的细节又格外动人。交换之后,琉晴小心翼翼地跟新爸爸玩儿游戏。他小心地,蹑手蹑脚地打开门,爸爸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爸爸的角色,同样手忙脚乱慌里慌张,最后打开门的那一刻,爸爸拿着吉他对着琉晴,父子一起愉快地玩起了射击游戏。我宁愿相信爸爸的感情是真挚的,我宁愿相信在孩子的影响下,大人也会变得童真起来。
真喜欢是枝裕和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