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学习之法
最近听罗胖的演讲,了解了碎片学习的概念。尽管我一直在这样做,可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可见,学习得法是尤为重要的。学习不仅仅是指读书,而是一切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的总称。编程是学习,演讲是学习,打游戏是学习,甚至谈恋爱也是学习......这里就不一一枚举。因此,那些总说没时间学习的人其实一直都在说谎,也许他们一直都在学习却不自知。那么有人就会问,按你这么说,岂不是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学习,岂不是每个人都是大学者?我要告诉你的是,每个人都在学习且一直在学习,并且每个人都是学者,至于是不是大学者我不敢说。其实学者在古人眼里就是学习的人而已,难道这一点我们也称不上吗?学习和成就有必然的联系吗?成就是指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把自己的所学发挥到了实际的用处,对现实世界有帮助。成就有大有小,帮助越多且越大。我敢说,学习就会有成就。比如,我在家里睡懒觉,发现一种新的睡觉姿势能够缓解肚子痛,然后我把这个学习得来的经验告诉身边的人,让他们也获得了相同的体验便是成就。在我看来,上太空是成就,为家人洗衣服也是成就,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大小之别。但学习方法的好坏可以直接决定学习的成效。正如罗胖所说,《论语》便是碎片化学习的代表之一。那么这样一部书到底告诉过我们怎样的学习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第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里总共有三句话,都是孔子说的。三句话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且每句话里渗透了有利于世人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碎片知识的较高境界。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谈: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学习要按时复习或者实践,这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是的,如果这句话的意思仅仅到此为止,是令人失望的。孔子也就不会是那个享誉千古的圣人。因此孔子在这里教我们第一个方法就是要我们设身处地思考。那么,孔子谈的这个学在当时是学什么呢?有人说学经书,有人说学农事,有人说学为官,有人说学辞令......也就是说,每个行业的人对这个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假设你是游戏竞技高手,你一定会认为这个学不就是学玩游戏吗?我想假设孔子能活到现在,估计也不会否认这种说法,毕竟他老人家是圣之时者。有些人肯定就不认同了,他们觉得孔子就只是教《诗》《书》这样的经典。我们来看看吧!孔子的弟子里有好书道的颜回,有武功高强的子路,有成功商人的子贡,有礼法捍卫者曾参......这些人同在孔门,所学各异,成就突出。足以证明老夫子不主张只学书,只做个书呆子。书是对社会现象,人的认识和情感历程的记录。学好书的关键不是在于书的本身讲了什么,写得有多好,若叫一位种田为生的农民去背诵徐志摩的诗并不会比恋爱中的人读读徐志摩的诗效果更好,而是要从书里找到适合你的东西,或者说是对你有用的东西。古书如此,今书亦如此,未来的书还会这样。《金瓶梅》于古是一本禁书,那么是不是没有任何价值呢?我们要学它的什么呢?当然有价值,我们小孩未满十八岁,要学它的文学描写;我们的成年人,要学里面的夫妻之道;我们的生意人,要明白诚信经商;我们的富二代,要懂得开源节流。总之,各人都能从这样一本书里获得不同的,适合自身的价值观。谈了这么多我们不难明白孔子所说的“学”的现实意义:广泛地涉猎一切知识和学问,挑选自己适合的加以存储,挑选自己有兴趣的加以实践,挑选自己擅长的加以发扬。孔子的这句话不难理解为:学自己需要的知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然会乐在其中。当然,很多教材误解了这一句话,认为只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实践便会带来快乐。其实,这就和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而刻意去培养感情,去喜欢她一样,尽管外表欢愉,内心却有着无尽的忧伤一样。这种快乐不是自然之乐,而是一种人格支撑起来的表象。因此,并非不断地学习就能带来好的学习体验和悦人的成效。真正的学习是有选择的,是与时俱进的,是不可强求的。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要着重强调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简言之,就是有相同兴趣和目标的人。这样的人聚在一起,肯定是为了他们共同的爱好和目标而奋斗,当然会兴奋不已。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这些有共同追求的伙伴们一起来开拓新局面,取得大成就,如果他们来了,并一起为之奋斗,当然喜不自胜。足球场上的十一人,本着对足球这项运动的热爱,在不同的位置分工协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比赛的胜利便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公司乃至国家的协作系统都是以朋的方式完成的。在孔子的时代,说出这样一句有前瞻性的话实属不易。结合第一句所说的学,我们不难得出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有时候并非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的事情,一群有共同学习兴趣的人之间的事情。理解到这里,我们自然明白了前文所说的学不单是经书,而是自己感兴趣的各行各业,因为每一个行业都会有着自己的群体,每一个群体都会有着自己的乐趣。由个人的学习到团队协作学习也许不是孔子和弟子们最早做的,但这么明确的理论系统应该是他们最早提出的,并将一直传承下去。而现在的一些论坛,软件都在做着这一些工作,让有共同爱好的“基友们”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创伟业。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愠”是生气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真的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君子有很多种解释,每个经学家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贤人,有人认为是有胸怀的人,有人认为是入仕的人,我觉得都比较牵强,结合上下文来看,我认为夫子所说的君子是好学不倦之人。为什么呢?这三句话都是在谈学习,既然都在谈如何学习,此君子应该是学之君子,学之君子自然是有志于学习的人。谈到好学,孔子一直把颜回作为众弟子及后人的楷模,可见孔子心中的学之君子应当是颜回其人。再如颜回在陋巷,人不知,甚至不堪其忧,依旧不改其乐,真可谓达到了第三句话的境界,称为君子当然不为过。怎样才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呢?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人不知是世人的一种普遍状态,大多数人都寂寂无名,不为人知,但要做到淡然处之实在是难。纵便如梵高那样伟大也难免一枪怒火宣泄对现实的怨恨,可见不愠的确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还要有一群志趣相投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能醉心于功利。虽然这一切,孔子没有明说,但他的画外音和行动都是这样只因我们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便是这位先哲不汲汲名利的真实写照。如果一定要追究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的话,我想一定是忘我的精神。有很多时候,我们晚上打游戏,不知不觉便天亮了,这可谓是忘我境界。尽管这不可取,对身体无益,却也常迷陷其中,不能自已。忘我是兴趣最大化的体现,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忘记了自己,眼里心里只有手头上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愠,才能做到至死不渝。做到了忘我的学习,被称为君子便也相称。自然学习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便心中只有乐可发,再无气可生。
读完这三句熟悉的话,不觉已是中午,希望我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总之,学习有法要细思,人生有道要勤悟。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用忘我的精神去学习才能成为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