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狮城(七)传统华人的民间信仰

作者: 娅立 | 来源:发表于2016-11-09 15:26 被阅读49次

初次到新加坡,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宗教,尤其是传统华人的道教。

在城市四处游玩时,我发现这个小小的国家似乎随处都能见到宗教的场所:天主教堂、回教堂、印度教寺庙、佛教寺庙......

还有安静低调的大树下的神位:红色的神龛,上面放着供果,旁边还有香烛。先生说这供的神是大伯公,当他发现我一头雾水时,再加了一句,就是土地公。

也就是说土地公的南洋名字是大伯公。我认识土地公公是因为《西游记》里的猴哥,他找不到妖怪时就唤出“土地老儿”。不然,不知有没有机会知道这些,因为国内经过破四旧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文化早已不声不响地败落。

在狮城定居后,我见识了更多的起源于中国的民间道教风俗。

每年的大年初八,巴刹就会出现熙熙攮攮的人流,不少人手里拿着长长的甘蔗,因为初九的子时开始要拜天公。

天公就是玉皇大帝,农历正月初九是他的生日,各地的道观都有庆祝的仪式,只是福建、台湾民众的贡品多了甘蔗。据说这起源于明朝,当年福建一带的先人在春节期间,躲进甘蔗园,而得以逃过战乱追杀,他们认为是天公保佑,所以在这个节日除了供上其他丰富的祭品,还会放上甘蔗以示感恩,也预示着节节高升。

来狮城前,我知道我的父母每逢七月半会为祖先烧纸钱,这段时间是“前三后四”,就是从农历七月十五的前三天到后四天,都是可以祭拜的日子,民间叫“鬼节”。

在狮城,这叫“中元节”,另外不同的是当地华人是整整一个农历七月都在祭拜。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零点开始,楼下就有人点烛、烧纸钱,他们不仅仅烧纸钱给自己的先人,也特意准备纸钱祭品给孤魂野鬼,最热闹的是七月的最后一天,传说这天是鬼门要关闭了,所以马路边会看到一片烛火,铁桶里也是火光闪耀。

铁桶是新加坡政府为了保护居民的安全,也为了维护环境卫生,在每个组屋楼下安放的,信徒们可以把燃烧的纸钱放入其中。

华人不仅仅在住家楼下烧纸钱,邻里之间的组织和一些公司企业也会召集大家来筹份子,买来祭品在小区、公司、企业门口或大厦楼下祭拜,祭拜后的祭品再分给每个人。

有些企业、组屋区旁的空旷处会搭起帐篷,设起歌台,表演各种地方戏曲和劲歌热舞来祭亡灵,这里将亡灵取名“好兄弟”,靠近戏台的第一排椅子一定要空着,是留给“好兄弟”们的。

狮城华人甚至会在这段期间尽量避开婚嫁、乔迁……这种避讳相信会影响一些行业的销售,但香烛店、歌台主持和表演者就赚得风生水起。

这一个月,最能体现新加坡不同种族间的包容与和谐,因为屋子下面的小路两旁都插有燃烧过的蜡烛,从铁桶中飘散出的纸钱落在地上,外族人都没有怨言。

在中国,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政府法定的老人节。但在新加坡,这一天是道教的大日子——九皇爷回銮。

据说九皇信仰是北斗信仰,源于中国汉代的星宿崇拜,北斗有九星(七明二隐),九皇就代表了这九星。九皇爷诞的庆祝从九月初一开始直到九月初九,但实际上从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就开始了。因为要去海边接九皇爷,信徒们在这段日子必须吃素禁欲,以示虔诚。

和“拜天公”、“庆中元”相比,九皇爷诞只是在信徒范围内庆祝,我家的位置是他们去榜鹅东海岸接送九皇爷的必经之路,每年的这个时候,被彩灯装饰的车队,在敲锣打鼓声中,及其张扬地驶过。

来到新加坡后才知道了,如果遇到自己生辰与流年相冲、相刑、相害的话,要去庙里拜太岁,太岁是年岁之神,是主管吉凶祸福的。立春拜了太岁的人在冬至前,就必须回去庙里还太岁,也就是谢谢太岁的保佑。

我去拜过太岁的庙宇有双林寺、韭菜芭城隍庙、粤海清庙、洛阳大伯公……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庙宇很多,一律不收取门票,功德箱静静在一旁,由过往信徒、非信徒随意捐款。

记得在日本旅行时,日本人对自己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尊崇,让我非常意外。因为这是个不遗余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国家,但却有80%的日本人信仰神道教。我不清楚道教与神道教的具体不同,但就表象看,也是多神崇拜,相信万物有灵。

日本的神社举办的祭祀活动会吸引很多游客观赏,因为这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道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却已衰败,所幸有部分在海外,包括新加坡生根并开枝散叶。

新加坡旅游局在大力推广新加坡为单一旅游目的地,我觉得一些古老的寺庙及它们的祭祀活动远比已装饰成商业街的牛车水更有魅力,也更代表了本地传统华人的文化特色:“对万物有恭敬心,与天地和谐相处,相信善恶有报,敬畏神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狮城(七)传统华人的民间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xt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