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案例答疑系列8

案例答疑系列8

作者: 杨栎颖 | 来源:发表于2020-04-27 20:42 被阅读0次

问题 1:

老妈七十多岁了,我最近看老妈做什么事都觉着不对,告诉她我

认为对的方式,心里清楚这是我的问题,可是,总是控制不住自

己当时的情绪。该怎样做到接纳老妈的行为方式呢? 

今天我们第一个问题其实也不是一个案例,今天我们基本都是问题。也有的学员说

现在有一些提问的方式太简单,老师在讲的时候不太好讲,也是说我们答疑本来是

要做其中的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其实在我看来我确实也没有挑剔过问题,因为现在

这些案例都是我们的小伙伴在后台选的,而且基本上都是提前两周把案例选好,选

好之后有时还会做一个公众号投票。

所以我们这个案例不是现拿上来的,所有问题都是先收集到一起后提前选择的。大

家也都知道,我今天讲完之后,我们后台还会有小伙伴就其中的某个话题写公众号

的文章发出来,所以这是一个流水线,也是一个工作流程。我是掌控不了的,所以

他们提供给我什么问题,我就回答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公司里最厉害的就是我们的

班班,所以大家一定要跟群里的班班处理好关系。

这个问题说老妈 70 多岁了,我最近看老妈觉得做什么事都觉得不对,然后告诉她

我认为对的方式,但心里也清楚,这好像是我自己的问题,可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当时的情绪,一看觉得老妈做的不对,就告诉她,你不能这么做,你这样是不对

的。 然后问怎么能够做到接纳老妈的行为方式?

你就看到了,这就是一个认知和情感,大脑跟你的本能脑、自我之间的这种冲突,

其实可能跟老妈没什么关系。

老妈 70 多岁了,问问题的人应该也是四五十岁了。母亲 70 多岁意味着什么?40

年代生人,非常有可能是生在建国前。建国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是抗日战争,

一个是解放战争,所以建国前你哪怕是到了 40 年代的中后期也还是内战时期、解

放战争时期,是这个时候出生的孩子。我们先去想象一下母亲的母亲,活到现在应

该有 100 多岁了,那么我为什么要想老妈的妈妈?因为这个外婆是生活在战乱时

期的,打仗、不只是打仗带来的问题,还会给生活给人生的规划带来特别多的冲

击。 你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妈妈怀孕了,然后生一个孩子出来。在

战争状态下生一个孩子出来,你估计孕妇在怀孕的过程中会怎么样生活?会怎么样

去营养?然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就是那个时代的妈妈,外婆是在这样的情绪状

态下生下来妈妈,妈妈就是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你说那个时候她小,她只有几

岁,那么打仗不打仗跟她没什么关系。不是,因为他妈妈能感受到外婆感受到东

西。

我们前面说过,根据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外婆在怀孕的时候经历的这些情感上的焦

虑也好,担忧也好,包括在这个期间,周围的生活的一些变化也好,比如说逃难,

比如说村里有人死掉了,比如说被扫荡了,比如说是在战区,比如说有人家里有人

出事了等等,这些事情都会对一个怀孕中的母亲造成情绪影响,而这种情绪影响会

影响她的胎儿的基因的表达。它不能影响基因,但是它会影响基因的表达,然后会

把这种情绪模式传递给自己。

外婆会传递给妈妈,所以你就知道,你看到 70 多岁的老妈的时候,你首先要想她

的出生多么的不容易,然后她在妈妈的肚子里边实际上是带着外婆的很多焦虑,很

多对生活的不安定的这种理解,这种东西会在孩子身上打成印记。所以应该跟 70

岁的老妈妈聊聊那个时代,聊聊她的感受,聊聊她的成长,要看见老妈的不容易。

你想:出生在解放前,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什么时代呢?应该是 50 年代。50 年代

是一个中国的青春期时代,什么意思呢?新中国成立了,大家都蛮开心的,接下来

50 年代前期还是可以,大家知道到了 57、58 年,我想一想,应该是大跃进,开

始爆棚式的成长,如果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跟这样的一个成长,就是他的情绪会被激

发起来。这是他青春期的时候,价值观形成的时候,是一个思想特别活跃的一个时

代,但是紧接着就开始反右,然后接下来遇到的一件事情就是自然灾害,全中国的

人都饿的吃不饱饭,所以饥饿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年轻人正在长身体

的时候,遭受了那种饥饿。所以为什么说很多老人舍不得扔东西,看到什么东西好

吃的都想多吃一点,就是因为他是在那个时代经历了这种短缺,因为确实也饿死

人,确实吃不饱饭。在青春期的时候,激素发育最旺盛,身体发育最重要的时候,

他们是处于这种饥饿的状态。接下来 66 年到 76 就是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说对这

个老妈妈而言,她的职业发展的最好的时期可能就是上山下乡。中国经济到达崩溃

边缘的那个时候,恰恰是他们职业刚刚开始成长的时候,等中国的稳定下来了,到

1978 年之后,改革开放,尤其进入到 80 年代,这些人回到工厂,开始安安稳稳

做自己的工作,以为这样就过上幸福生活了,终于回城了、在工厂工作了,然后有

吃的有住的了,分房子、吃大食堂,就会感觉很好。

结果后边又开始出现了市场化经济,工人开始下岗,他们在职业生涯当中,比如说

他可能是技术最好的时候,最应该成为那种很优秀的职业成长者的时候,又让他们

下岗了。不管是去做私人经济还是做小买卖什么的,又从头开始做起。你要知道他

的职业生涯已经走了十几年了,就告诉他们要重新走过,但是等他们重新开始走过

的时候,她发现年轻人起来了,后边 60 年代的开始起来了,70 年代的开始起来

了,大学生开始进来了,还是会受到很多冲击和挑战,所以真的挺不容易的。

然后 70 多岁的人意味着她已经退休十几年了。退休十几年的人看到了什么?看到

中国这十几年是经济腾飞最快的十几年,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事业的发展、社会的

发展,还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最快的时代,她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回过头去看她,不去跟其他的人比,跟现在 50 多岁的人,也就是说,当年她在公

司里边,企业里边单位里边做老大的时候、做师傅的时候、做很牛的人的时候,那

些人都刚刚进场,都是小毛头,这些小毛头她可能当时都看不上眼的,但是现在都

是权倾一方、很厉害、掌控中国最优秀资源的那一批人。

所以你想:作为一代人、她心里会不会有不平衡?我觉得会有的,会觉得他们失去

了很多东西。我们刚才就说:可能每一代人都觉得不容易,但是你真的看看父辈的

那一代,他们真的不容易,他们能活到今天活成今天的样子,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

成像你今天这样的样子。你要觉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如果把你放回到那个时代,

你都不一定能活到现在。所以要真的对他们要有一个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不是

因为他们老,而是他们的经历、是他们的生命。

他们的生命展开的历程,如果让你去重复的话,你不一定能够走的那么远、那么

好,也不一定能教育出那么好的孩子。所以还是真的得谢谢他们。我当年在印度洋

上漂着的时候,面对着满天的星斗和月光,我就在想我的生命就像一片树叶在海上

飘荡,然后就悟出生命展开的历程,都不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其实都应该感谢

我们的父辈,因为他们真的很了不起。是因为他们才有了我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生

命展开的样子。

所以刚才我一说,就唤起了我们很多人的太多回忆。没错,刚才说的很对:“要尊

重那个年代的经历”,这句话我特别赞同,我们要尊重每一个时代,因为你跨越时

空去看事情,你当然看不起。

你看看我们的老妈,她会用电饭煲吗?会用遥控器,会用智能手机吗?会玩什么抖

音、快手吗?能听得懂年轻人说的二次元的这些话语吗?。。。。。。你要用这个

标准去衡量,确实很不公平。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个时代,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每个

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时间里,而我们很多人是活在平行空间的。

就像我们在一个群里,我今天在这里说这些话的时候,说我的内心体验,但在

座的每个人体验到的东西都是不同的,话语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能听得懂,但是我

们心里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没有活在同一个时空里,我们是活在平行空

间的,所以我真的很建议我们能够走进另一个年龄代的人,看见他生命展开的样

子,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要看见人,不要只看见一个 70 岁的老人,今天的

70 岁的老人和等有一天你 70 岁了,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建议。真的建

议提问题的人,去回顾一下妈妈的成长历程,看见妈妈做的事情,知道站在她的生

命展开的历程上,你就能看到她做事情的道理,她有他的道理,她有她那个时代的

印记,这是第 1 个建议。

第 2 个建议,内归因,让自己的情绪变好。因为我怀疑提问题的是个女性,我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有性别偏见:看见老妈做什么事都不对,然后经常告诉她认为

怎么做;我有点怀疑是个女性,但是男女都没关系。老妈 70 多了,意味着提问题

的人是 45 岁以上的,45-55 之间,大概应该是什么样子?就相当于像我这个年龄

段的人,会怎么想自己的人生?

首先,我们能看到像我还有 9 年就退休了,我能把我职业的发展看得很清楚了。

所以我就知道有什么样的努力已经不会有结果了。我们小时候经常被告诉说:失败

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努力,继续奋斗,你总会能够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东西!但是

到了一定年龄,就不是这样了。有些东西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所以我们看到

70 多岁的妈妈、还应该看到四五十岁的提问者,因为他也不容易。四五十岁的人

职业发展自己一眼能看到头了,身体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对女性而言,40 岁以后就开始为自己的容颜老去而担忧,或者开始折磨自己了,

不管我们是节食、健身、敷面膜、打肉毒杆菌等等,都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焦虑。

45 岁之前,我们把控制欲更多的花在了孩子身上:如果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些担

忧,或者有点焦虑,我就死死地抓住我的孩子,想找到一些安全感和掌控感。

可是现在到了四五十岁了,他的孩子在干什么?他的孩子已经结婚了,要有自己的

家、有自己的孩子,甚至不一定在国内,更不在本城市了。那他去抓谁呢?他不能

去控制孩子了,就转过身来、看到自己老妈了,然后就要控制一下老妈。我们常说

老小孩:人老了就又开始回到孩子状态了。我们发现:老妈做什么都不让人放心、

什么事情都做不对,那我就必须天天盯着她,天天教育她,天天告诉他:这个事不

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

我们要看到提问者本身的性别、年龄、当下的阶段,他所面临的情绪困扰、内

心焦虑,所以就特别希望提问者对自己有一个更深的看见。因为一路走来也不容

易,但你要看到自己的模式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去控制别人,控制自己的老公,控

制自己的孩子,控制自己的体重,然后来掌控生活,实际上内心是不安稳的。现在

我们又转而开始控制老妈,这也是一个注定不能完成的任务。如同你控制青春期以

后的孩子一样,也是很难完成的一个任务。你现在来控制老妈,不管你怎么控制,

一定是个失败的事,第一:她可能也改不了,你怎么让她改都改不了。第二:更可

怕的,就是她年纪已经那么大了。我们今天跟她所有的相处,既是为了今天,也是

为了明天,因为我们相处的时光是有限的。就像我们要送我们的孩子离开一样,有

一天我们也会送我们的爸爸妈妈离开,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不多,都是可以倒

数的。所以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因为能在一起真的很令人羡慕,还有很多这个

年龄段的人想陪七八十岁的老爸老妈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就像我们常说的”子

欲孝而亲不待“,还能在一起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所以共处的时光对

彼此的生命而言,都是一个生命当中很美妙的时刻。因为不管今天的日子过得怎么

样,这样的日子过了以后,也不会再有。有的时候过了就过了。所以还是建议你自

己的所有的情绪还是需要自己去调控。我说的调控,不是说你要控制自己对老妈的

情绪,而是说你要让自己过得开心起来,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你不需要压抑自己

的情绪去迎合老人,但是你要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你只有接纳了自己,在自己内

心世界当中找到安全感,你自己开心起来了,才不会到别人那里去抓取,从别人那

里去找控制感或者安全感。

然后,还是让自己能够长的更大一些,能够装得下自己的妈妈。其实你知道吗?我

们很多的老人,很多老爸老妈其实特别怕自己的儿女,特别怕儿女训他。这个又不

好了,那个又不对了。我们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其实就跟三四岁的战战兢兢的孩

子一样,每天都担心自己做错事,因为事实上他们真的每天都在做错事,记性也不

好了,腿脚也不灵便了,原来能干的活现在干不了了。他们变弱了,做错了以后自

己就很内疚。于是就怕孩子来说他们哪里又做的不对了,所以老人挺不容易。他们

已经很努力了,也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好,但是他们做不到了。我们得看到他们真的

很努力,也真的很害怕。当老爸老妈开始看孩子的脸色的时候,开始战战兢兢了。

哎,真不容易, 因为我们将来也会有这一天,时代会变得越来越快。我现在虽然

才 51 岁,但是我确实觉得这个世界当中有一些事情我已经做不好了,有一些东西

我不能理解了,有一些东西听不懂,有一些事情去做、想做好也做不好。

我以前给大家说过,我在喜马拉雅第 1 次录 5 分钟的音频,折腾了差不多将

近 12 个小时才录好。两个 90 后的小女孩,一直在批评我、一直在训我,我也确

实很感激她们,觉得他们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相当于给我上了一个速成班,我也耽误

了她们:我用了十几个小时,也是耽误了她们十几个小时,一直在培训我。我就觉

得我也是当了 20 多年大学老师的人了,天天在上课,现在突然发现自己都不会说

话了、不会讲课了。我也很想做好,我也在努力,但是不是伴随这个时代成长的,

我们只能努力的去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时代,所以有些时候要比年轻人付出的更多一

些。

都不容易!所以彼此应该有更多的看见。这看见是我们既要看见自己,也要看

见我们的小孩子,最重要是要看见我们自己,然后好好的爱自己,好好的把自己的

生命活出来,活的开心一点。只有你活的开心了,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开心。

四五十岁的时候,我们还是生命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上有老下有小,我们开心了,

我们身边的人就都更开心一点;我们自己过得不开心,就没有办法把这种快乐的情

绪传染给他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开心再去怪罪他们,其实他们也很不容易!

为什么我会有这么深的感受?因为我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我老爸老妈在老

家也 70 多岁了,所以当你说觉得老爸老妈哪里做的不对、想去纠正他的时候,我

就想多幸福的时光,你还要去纠正老爸老妈干嘛啊?!

对我来说,老爸老妈在东北跟我弟弟在一起,我每年也就是寒暑假回去陪陪他

们。所以今年也是回去以后把他们两个人接住,陪他们住在宾馆里边,天天陪他们

去逛、吃、玩、聊天,特别珍惜相处的时光,哪有机会去找人家不对,时间就那么

短暂。但是想一想,哪个人都是一样,留给我们的时间都是倒数的,都是短暂的。

所以还是希望我们对自己负责,让自己开心一点,然后让我们身边的人都开心一

点。我们每一代人都不容易,都尽力了。

答疑

1.后喻文化:亦称“青年文化”。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

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的过程。

2.死亡经验-意识缺失-珍惜当下

(曾经死亡的经历,更加珍惜每时每刻,珍惜当下)

3.死亡和衰老是生命的历程

4.陪伴、照顾好自己很重要

问题 2:家里的老人总是不愿意丢废旧的东西,怎么办?

下面我们看第 2 个问题:老人不愿意丢废旧的东西,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很多老人家里堆了很多旧东西,其实也没啥用。甚至有一些老人还跑出去把破

烂、废旧的东西捡回来,特别珍惜。觉得蛮好的东西,被人扔了,实在是看不惯就

会捡回来。

家里有一些东西其实永远也用不上,尤其在我们现在流行的断舍离的时候,就

越发看不惯老年人的这种方式:家里边那么多破烂,箱箱柜柜到处都堆满,其实也

没啥用。这种情况还是非常的普遍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第 1 个原因当然就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贫穷的时代,一个缺失的时

代。我是 60 年代的人,我也出生在中国最贫苦的农村,我就觉得在我小的时候,

好像家里边就从来没有所谓的废旧的东西,就没有没用的东西,就没有垃圾。现在

说垃圾分类、处理垃圾,我就觉得,我们小时候做的都非常好,牙膏皮都是卖钱

的,纸壳箱很珍贵,有纸壳箱一定是缝缝补补,做成一个很重要的容器。 所有的

纸张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用途:可以卷烟、可以糊在一起做成各种各样的容器—

—我们东北叫笸箩——就是盛瓜子的那个容器。也可以用来做纸浆,所有的东西

都是可循环的:庄稼收割了,把剩下的庄稼茬烧成灰,再撒在地里就成了肥料;人

吃剩下的东西就给猪吃,猪吃完了就变成肉,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循环的状态

下,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垃圾。对老人而言,我觉得他生活在那个年代走过来,他就

觉得没有什么是垃圾,所有东西都是有用的,都有价值。在贫穷的时代长大的人,

他的生命就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跟你是平行世界,他没有办法理解你的生命是

怎样的。

就像我现在回我的老家,我父母洗手盆里边永远放着一个小脸盆。干什么呢?

是接洗脸洗手用的水的。接下来洗过脸洗过手的水,就可以用来冲厕所、洗抹布,

那个水是不浪费的,是可以二次使用的。我自己在家里边洗手、洗脸,水哗哗的

淌,回到父母那里,我也得按照人家的规矩来做。我们说客随主便,入乡随俗,我

回去也得按照我家里的做事的方式去做。所以我自己本人是能够理解的,老人为什

么不愿意扔废旧的东西,就因为在他们眼里就没有废旧的东西。

我们如果从精神分析角度去分析,囤积型人格和什么东西有关?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旧东西里边有成长的记忆。刚才有人说:老年人丢东西,连接就没有

了。我觉得是的。这些新的东西,有的时候老年人是看不惯、用不惯的,他就觉得

老的东西有感情,也是有记忆的。所以当老人拿出一个旧东西来的时候,它实际上

是有故事的。

他说:你知道吗?这个东西是当年谁给我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拿到的?你今天看起

来就一破烂,一点用也没有了,但是那里边可能有他的故事,可能也有他的感情,

更有他的骄傲!在他们那个时代,穿一个白背心,上面印上一个字,什么周年纪

念、什么模范、什么能手什么的,今天我们看到那样的东西,一定觉得这个东西破

烂,这么难看,已经旧了,上面都有洞了,都变得那么薄了,赶紧扔掉,我给你买

一个好一点的东西。 但你知道吗?在那个年代有那样一个搪瓷缸子,有那样一支

笔,有那样一个背心、有那样一个小挎包,有那样一个军帽,那是多牛的一件事

啊!你要知道那一个小背心,这是爸爸妈妈在厂里、在田里多努力地工作,洒了多

少汗水,战胜了多少困难,最后才有了那样一个纪念品。没错,就是那里边的东

西,它实际上是有生命的,是有故事的!

你要知道:一个人年纪越大,近时记忆能力就越差。但是,远时记忆能力是不

差的。你眼前的事儿可能说完就忘记了,但是历史上的事儿是忘不了的;爸爸妈妈

年轻时候的事他是忘不了的,那些东西都是带着情感的。你别看那么一个小破柜子

小破床,你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为了小破柜子、为了小破床,省吃俭用多长时间,

又花了多少力气才搞到手?那是他们的记忆,那是他们的情感,那是他们的骄傲!

如果我们年轻人看着老年人的很多东西,感觉很不爽的话,我自己的做法,第

一就是增加新东西。他们有的那些东西,如果觉得有更好的我就去买给他们。我爸

爸妈妈都说东西已经这么多了,家里还有很好的,就这么多了,不需要了。不需要

我就再去不断的去买给他们。反正他们吃也吃不了,用也用不了,只要我看到更好

的,我还是得买。 为什么呢?因为有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发现实在是太多了,他

们就也会选择性的扔一些东西。他总得有,你不能让他就只有一件东西,你看着很

破了,就把它扔了,那不行,得先给他增加新东西,但是你也不能说我给你买新东

西,你把那旧东西扔了。不行,我给你新的、旧的还在,让你一起用。你用着觉得

新东西确实比旧东西好很多,可能就把旧的东西扔掉了。但是如果他觉得这个新东

西不好用,还没有我旧的好,也没关系,新东西拿回来你自己去用,还让老爸老妈

用他们的旧东西。

第二,如果真有时间,真觉得老爸老妈的东西太多了,你可以去和老爸老妈一起整

理一下旧东西。我们说的是整理,不是断舍离的整理,是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当然

这也是整理的一个基本做法。东西多了,有很多都藏起来了,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

拿出来,然后听老爸老妈讲故事。去问老妈,这东西哪来的?什么时候的?你怎么

会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听她给你讲故事,我觉得就有意思了。你跟他整理东西的过

程,就是听他讲家族故事、生命故事的一个过程,也是拉近关系的一个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也是你去理解那个东西的一个过程。你看起来那东西是个破烂,但是你听

听老爸老妈给你一讲,你对那件东西的看法就变得不一样了,所以建议大家去跟爸

爸妈妈一起整理一下东西。

当然我估计你要把老爸老妈的东西都拿出来,跟他一起整理的时候,老爸老妈自己

也不好意思,他说什么就算了,就不要了,那个东西没用了,我也不要了。那么还

是应该由他来决定扔哪个东西,不扔哪个东西,因为每个东西在他心里的价值跟在

你心里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做咨询师,得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和判断。因为你们同样一个东西,我们

评估它的价值是不同的。没错,就刚才说的,我们要尊重家庭的界限感和尊重老人

生活,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家里如果没有界限,肆意的去冲击别人的生活是有问题的。所以这些旧东西都可以

利用起来,听着他们讲故事,或者说:老爸你家里收了这么多木板子,你想干什

么?老爸说我这个东西有用,说不定哪一天我想用它去打个箱子,我想做一个橱

子,我想做一个箱子,或者哪个地方坏了,我想用这个板子去补一下。现在就开始

用起来,明白吧?老爸说我存这个东西是准备用来干什么的?那现在就干了,给他

准备工具,跟他一起干。所以有些时候这是拉近亲子关系的一个方式,彼此有更多

的看见。骨子里是什么?骨子里是控制感,就刚才有人说是界限感,有人说是控制

感,我觉得这个都是很重要的。

而且真的不能不经别人同意随便扔东西,不管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大人都是一样的。

就是小朋友,你要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朋友,他玩一个东西,那个东西都已经玩烂

了,都破得不行了,上面都是牙印子,脏兮兮的了。你说这东西没什么,我给你买

个新的,然后转身就把他那个东西扔了,孩子会哭死的。为什么?因为孩子跟那个

东西是有感情的,尤其跟一些小玩具是有感情的。

所以老人也是一样,我们家庭成员不能随便扔别人的东西,包括扔任何人的东西。

我太太是特别喜欢扔东西的,她有时候扔东西,我很不爽,很不高兴。新的做法,

她把要扔的东西装在一个大箱子里,放在门口,我出进都能看见。这是什么?这都

是你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没用了,我准备扔,你看里边有什么东西,你不想扔的,

你捡回来,反正你几天你要不动我就全部都扔掉了。 反正我觉得家里边还是应该

有界限感。

我女儿小的时候,是岳母到我们家帮我们来带孩子,她也是在东北,所以她帮我带

孩子。她从来不认为这里是她的家,她不认为女儿的家是她的家,她一直认为儿子

的家才是自己的家。刚过来的时候,像平时家务和买菜、烧饭什么的这些活都是我

来做的,因为我本来我就挺喜欢烧饭的。但是有的时候忙起来之后,因为那个时候

我们刚刚去珠海,我做的又是公务员的工作,不像大学老师时间这么轻松,有弹

性,公务员还是有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 每天坚持买菜、做饭就是我,岳母只帮

我带孩子。但是有的时候忙起来,可能就赶不回去做饭了,就打电话跟岳母让她自

己做点饭,所以偶尔我岳母也会进厨房去做饭,但是她做过饭之后,我再进厨房就

会有不适感,就感觉到不舒服。为什么?就是找不到东西。每个人在厨房里边,他

都有他自己放东西的一个习惯。

比如说菜要烧好了,要加点盐,要出锅的时候,我想加点生抽,或者加点麻油或者

加点味精,都是出锅瞬间往里加的。烧菜最重要就是火候,可是当你菜要烧好了,

伸手去拿盐,却发现盐不在那里,那个时候简直就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就在那一瞬

间,你不可能把菜放在那里,到处去找盐。然后我就发现只要我岳母用过东西之

后,我再进厨房,就一定会感觉到不舒服。 这个不适就是因为我没有办法在应该

在的位置上找到东西。当然我还是能找到,找到以后我就再把它放回我顺手的地

方。过两天我们在做一次饭之后,我又找不到东西了,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几次以后

我就想为什么?然后我就突然发现,我岳母为什么把那个东西用过之后,放在另外

一个地方,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是她的习惯,因为那样才让她觉得厨房用起

来有舒服感。

那个年代的女性,厨房是她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地。我知道这一点以后,我就找

各种理由不回家做饭,后来我也不回家买菜了。在我们家里边,有一抽屉里永远放

好了钱,然后我就对她说:妈,今天我单位有事情,我可能赶不回来买东西了,要

不你带孩子去市场买点,然后自己做点想吃的东西,大概就是这样。以后我看到钱

少了,就会往里加,这样她可以随便买她自己想吃的东西,随便做她想吃的饭,我

基本上就找各种理由不进厨房了。

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她待在我家里一直是有做客的感觉,做客的感觉是不舒服的,

她也希望成为家的主人,但是这个家没有她的领地,因为那个房间是他跟我女儿在

一起的,孩子房也不是她自己的房间,我们夫妻的这个地方它也不是她的地方,客

厅是大家公用的,也不是她的空间,所以我就觉得她进了厨房,把厨房的东西按他

的意愿来摆放,每天吃的东西,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就做什么,用她喜欢的口味来

做。我做的再好吃,不一定适合她的口味,吃一次两次可以,吃多了也不一定喜

欢。

然后我岳母就进了厨房,多干了很多活,我就回来带着孩子去海滩玩,我就哄孩

子,增加一点时间,把做饭的权利让给我岳母。她做什么我都努力的吃,尽可能的

多吃。虽然两家做饭习惯不一样,其实就口味不同,但是只要是她做的东西,我就

尽可能的多吃,尽可能说好吃。我如果实在觉得不行,找理由说我外面有应酬,我

不回家,我就在外面自己吃一点,所以我跟我岳母处了那么久,老岳母对我的印象

也特别好,我们从来没有红过脸。 我也觉得我岳母是一个特别好的人,是因为我

们各有各的领地,我也尊重她的领地。

我妈妈现在也 70 多岁了,因为我也喜欢做饭,所以看到 70 多岁的老人,在

我一回去、就给我做各种各样好吃的,就觉得妈妈很辛苦。但是我坚决不进厨房帮

妈妈干活的。我只陪妈妈聊天,只有妈妈在那做饭、切东西、整理东西、烧菜,我

站在旁边看,陪她聊天、讲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我不去帮她,有的时候打打下

手,但是基本上不需要,因为打下手的还有我老爸。基本上就是他们做什么我就吃

什么,努力的吃。我现在一回家,吃的饭量至少是平时饭量的两倍以上,每顿都吃

得很撑。毕竟我回家呆的时间本来就不长,我就想爸爸妈妈做的东西一定要尽可能

的多吃。

我太太看了以后都很惊奇,就问我是怎么做到在吃饱了以后又把一盘饺子全部

都吃下去了?我说:在我们家就认为饺子是特别好吃的一个东西,我妈妈费了这么

大劲包的饺子,我可能平时就吃半盘,但现在全家都吃饱了还剩一盘饺子,怎么

办?他们就说我刚才没吃饱,让我多吃一点,所以我就一个人可以在吃完之后还可

以把一盘饺子全部吃掉。我太太看着都很心疼,但是我觉得我妈妈看着一定很高

兴,我妈妈觉得她儿子在上海辛苦了,不容易,现在都瘦成这个样子了,我是我们

家最瘦的了,然后还是多吃点,所以我回去努力的去多吃一点。

我上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自己也弄个小电炉子炒点菜吃。我家是东北的,用的基

本上都是农村的大锅炖菜,那种杀猪菜、穿白肉、小鸡炖蘑菇都是这种做法的。我

上了大学,尤其是读了研究生以后,自己拿小盆炒菜,才学会了所谓的这种炒菜,

这种炒菜跟大锅菜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勾芡、有一些材料用不同的方式下锅,

就是起锅的方式不是只一次,要多次起锅,做出来的东西才好吃。

我学会了之后,有一年放暑假,回到家里,我就说今天的菜我来炒。我妈妈把菜都

洗好切好,我就炒了一桌子菜给大家吃。随后坐在桌上,我弟媳他们就都说:大哥

做的真好吃,确实是不一样!然后大家都夸我。我第一次在家里掌勺做菜,然后大

家都在夸奖我,在那一刻,我的内心是特别痛苦的。 知道为什么吗,我第一次做

菜,全家人都夸我做的好吃,我就觉得我妈妈特别的落寞,她也就每个菜尝一口,

她说确实不一样,果然做的挺好吃,以后我也得向我儿子学习,但是我突然觉得她

很失落,因为她做了几十年菜了,把我们都养大了,却没有人在饭桌上夸奖她做的

好吃。我只是回来偶尔做了一次,全家人都说我做的好吃。我觉得我做错了,我侵

犯了老人的领地,侵犯了她的权威,这才是我老妈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把老公孩子

养这么大,然后我现在干嘛要冲进去,来证明我自己做的好。

所以这是我读研的时候,唯一一次给全家做,从此以后回家我就不做饭了,我现在

看到我爸爸妈妈其实挺辛苦的,但是我也坚决不做,让他们做的时候我会陪着,做

完之后我会努力的吃,然后我会说好吃,也确实好吃,因为大家知道妈妈的味道,

你走到天涯海角,你吃山珍海味,也确实没有什么东西有妈妈做的东西好吃。所以

每个人在家里都有自己的地盘,都有自己的权利感,都有自己的掌控感。真的尊重

每一个人、每一代人在家里边的权威和地位。生命当中有些时候,具体哪些事情其

实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你说多吃一口,少吃一口,多做一点,少做一点。开心

吃的好吃一点,吃的不好吃一点。其实有什么大不了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

的是彼此看见。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看见别人的价值感,能够看到别人的领地,然

后能够尊重别人的价值,尊重他的选择,那怕跟我们很不一样,已经很不一样了。

但是我们依然认为他们的那种价值观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在乎的东西是有价值有意

义的。然后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也需要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控。所以让老人依然

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买东西,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口味去烧饭,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

式去整理东西,去决定什么东西应该留,什么东西应该扔,也是对他们在整个家庭

系统当中的地位的一个尊重。

今天讲起来很激动的原因,是因为今天的这些案例都跟我的年龄阶段很像,所

以我会有很多自己的这种代入感,也是我自己的情感的投射。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

一样,并不是建议大家都要怎样去做,怎样去面对,因为每家的情况都不同,所以

我没有更多的建议。今天的话题一定是我自己投射的太多了。一说到这个事情,就

想到我的父母,只是因为我父母跟我弟弟在老家生活在一起,我一年也见不上几次

面。这个跟真正的跟老人在一起生活又是不一样。所以我每次回去也都跟我弟弟

说:本来长子的责任,现在是你代我来尽孝。

我也很内疚,所以很感谢弟弟。但是我知道我一年只回家那么几次,站着说话

不腰疼,然后说实话就是装,也可以装那么十几二十几天也能装的了。但是你要是

天天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不一定能做得到了。所以我站在这里,说这个道理谁都

懂,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什么话都可以说得出来。但是真的跟老人在一起,陪伴爸

爸妈妈其实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能够尊重彼此的差异,能够尊重彼此的价值,

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也特别感谢我自己的弟弟、我的弟媳、我的侄女,同时也对

现在同老人共同生活的那些人表示尊敬和致敬。因为真的很了不起!这个时代变化

的太快了,我们做孩子的就要去承受我们跟老人之间的代差,那些能跟老人一起共

同生活的人也一定承受了很多委屈,也有很多力所不能及、无能为力的地方,很用

心,但是很难做得到。所以向那些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致敬,因为我都没做到,

所以我也很有内疚感。

今天表达的可能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情绪的投射,不代表着标准的心理咨询看事情的

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视野,还是希望我们对自己对他人有一个更深的看见。好了,谢

谢大家。

问题 2 答疑:

1.看见他们过去身处物质缺乏的时代;

任何东西都是可循环使用的;

他们的生命活在自己的时间里;

2.旧东西包含成长的记忆;

3.建议:

增加新东西

整理旧东西,听他们讲故事

来源:微笑主义公益案例教学答疑平台 (4 月 15 日)

相关文章

  • 案例答疑系列8

    问题 1: 老妈七十多岁了,我最近看老妈做什么事都觉着不对,告诉她我 认为对的方式,心里清楚这是我的问题,可是,总...

  • 案例答疑系列17

    案例 1 女儿四十多岁,跟父母不同住,但离得很近。父母两个人每天都会吵架,但都觉得是对方的过错,都不接受心理咨询,...

  • 案例答疑系列3

    问题 1: 大四,22 岁,女,情绪低落、焦虑、失眠时有发生,已三个月。 面临毕业,已基本确定被保送研究生,但无法...

  • 案例答疑系列1

    贺老师的督导有六个方面比较重要的内容。 (1) 第一个方面是贺老师对于督导过程的一些思考。督导这种形式最早是从精神...

  • 案例答疑系列2

    案例1: 当事人基本情况: 企业主,女.58。与丈夫在17年前,各自从自己的原来的家庭离婚,重新组建新家。当时这个...

  • 案例答疑系列4

    问题 1: 八年级男生,抄作业被老师当众批评后,因无地自容而捶打自 己,因此推荐而来。不会做又怕被罚更多而抄。曾因...

  • 案例答疑系列9

    问题 1: 男,21 岁,大学在读,因为看直播,对一个直播女生有好感,女 生长相甜美又幽默,但是人气不是很高。男孩...

  • 案例答疑系列10

    问题 1: 女,30 岁,未婚,从记事起,就知道自己睡眠不好,边上的人先 睡着(感觉像死了),自己就睡不着,父母已...

  • 案例答疑系列11

    案例 1: 一位 20 多岁的女孩因要不要参加大专入学考试而纠结来做咨询, 她父亲说她曾在三岁左右因一直便秘被母亲...

  • 案例答疑系列12

    案例: 女生,大学二年级,国内某名校理工科专业就读。她曾去一家全 国某知名医院求助,被诊断为抑郁躁狂双相情感障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案例答疑系列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au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