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了不少口碑炸裂的影视作品,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权游8》、《杀死伊芙2》、《调音师》等等。
但市场上依旧充斥着大量烂片。
这些烂片有炫目的声光电效果,有“小鲜肉+大IP”的配置,但依旧掩盖不了故事的肤浅和空洞。
烂片盛行不仅是国内的现象,《故事》一书中提到,美国作家协会每年登记在案的剧本达35万多个,每年跃跃欲试的剧本更以百万计,但是,真正称得上作品的却寥寥无几。
那么,烂片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烂片盛行,根源在于故事的衰竭,而故事衰竭的根源,《故事》一书认为是“价值观的混乱”。
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
作家总要围绕着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作家和社会已经或多或少地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可是我们的时代却变成了一个在道德和伦理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时代——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故事》,既是业内人士的工具书和指导书,也是外行人的故事鉴定指南。
作者罗伯特·麦基被称为美国“故事教父”,他从1981年开始举办编剧讲座,学员超过10万,其中有60多位奥斯卡得主、200多位美国电视艾美奖得主、100名美国编剧工会奖得主、50名美国导演协会奖得主,还有英国BAFTA奖获得者等等。
很多好莱坞名人都曾是麦基的学生,比如《指环王》的导演兼编剧彼得·杰克逊,比如推理小说大师迈克尔·康奈利。
有人调侃说:好莱坞没上过麦基的故事研习班的,大概只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故事》的最初版本,是由麦基的讲座内容汇集而成。书中总结了好故事所具备的普遍形式和原始模型,从结构、人物塑造、冲突、事件、节奏、对白等方方面面讲述了如何写出好故事,在业内被称为“编剧圣经”。
但我觉得,即使是普通人,也非常需要了解这本书。一来,它能帮助你提升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帮你一眼鉴定烂片;二来,书中散落着关于“人生真相”的真知灼见。
好故事VS烂故事
根据书中对好故事和烂故事的描述,我大致总结了好故事和烂故事的区别如下:
好故事由人物驱动,烂故事由巧合驱动;
好故事表现两难冲突,烂故事的冲突浮于表面;
好故事主人公会有转变,烂故事主人公一成不变,既不会洗心革面,也不会沉沦堕落;
好故事展示一切,烂故事充满说教。
下面就从“人物驱动”和“故事冲突”的角度,详细聊一聊。
/ 好故事由人物驱动,烂故事由巧合驱动
所有的故事都是“人物驱动的”。这句话看似平实,实则大有文章。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先了解“人物”的含义。
并非所有的人物都能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只有满足以下条件的才可以:
主人公的首要特质是意志力,意志力必须支撑主人公的欲望。
简单说,主人公必须有所求,必须想要主动获取什么,而不能是一个被动的人。
以《我不是药神》里徐峥饰演的主人公为例,他的欲望就是挣钱,更深层的欲望是作为父亲、作为儿子,想要为小孩、为老父创造更好的生活。
这个欲望在他心中缓慢滋生,再借由外界压力(激励事件)的催化,变成了促成人物去行动的强大动机。有了挣钱的动机,才有了他后来的铤而走险。
他的动机,成为了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
其次,主人公还必须有能力追求其欲望。
只要一个故事不以表现人物内心为重点,故事中的主人公就必定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他不仅做出选择,而且付诸行动。
纵观很多好电影,讲述的都是主人公不断追求一个目标,不断受到现实的打击,主人公再不断增加行动的筹码,又不断受到现实的打击,最终走向一个无可挽回的、或者成功、或者失败的高潮。
与“人物驱动”故事相反的,是“巧合驱动”的故事。
什么是“巧合驱动”?
比如有些故事发展到高潮处,主人公面对敌对势力毫无胜算,这个时候,一个“天神级”人物就会降临,帮主人公解除危机,结局皆大欢喜。
看这样的故事,就好像玩游戏开外挂,虽然赢了很开心,但毕竟不是凭实力赢的,总感觉有点不尽兴。
再比如某些韩剧,明明可以有一个温情结局,但为了追求悲情效果,编剧刻意降下横祸到主人公身上,比如让主人公得个绝症、出个车祸什么的。
以巧合驱动的故事,往往会弱化人物。
观众不会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它一方面体现了编剧的无能,不能通过巧妙的设计让人物摆脱困境,另一方面,它也给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努力是徒劳的。
因此麦基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在故事中点之后引入巧合,而是要将故事逐渐交到人物手中。
/ 好故事表现两难冲突,烂故事冲突浮于表面
故事的灵魂是冲突。
那么,什么是冲突?
冲突可以分为内心冲突、个人冲突和个人外冲突。
所谓内心冲突,就是发生在人物内心的价值观纠葛。
比如哈姆莱特得知父亲被叔父杀害的真相后,就面临着复杂的内心纠葛:到底要不要杀死叔父,为父亲报仇?
个人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比如你和父母为是否结婚、是否生娃、是否辞职创业等层面上的矛盾与不和,就是个人冲突。
个人外冲突,是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
比如《权力的游戏》中,异鬼入侵,史塔克家族与异鬼之间的冲突就属于这一类型。
冲突,是主人公听从内心欲望,开始行动时,所遇到的对抗力量。
最开始,主人公只会采取风险最小的行动,当他发现这一行动并不能达成目标时,他会采取第二个难度更大的行动,结果是再次引发对抗力量,直到第三次或第四次,主人公承担更大的风险,采取更激进的行动,并将最终走向一个不可挽回的结局。
在这个过程中,冲突就是主人公意志与现实意志之间,你来我往的较量。
最动人的故事所表现的冲突,往往都不是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两难之间的选择。
只有两难下的选择,才能体现最深层的人性。
比如《唐山大地震》中,两个孩子被压在一根梁柱之下,母亲只能选择救一个孩子。
救儿子还是救女儿,是让母亲两难的内心冲突。
母亲在巨大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反映了她内心深处情感天平的倾向。
一些故事之所以显得苍白,大多是人物意志没塑造好,由此导致冲突也没建立好。比如两个好朋友之间为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就不能算作好故事。
好故事是人生的隐喻
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故事?
因为故事是人生的隐喻。还因为人们期待从故事中捕捉到合适的生活模式。
由于故事与人生之间存在类比关系,因此我在这本讲述故事写作技法的书中,读出了对人生的一点启发。
(1)人生需要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动机的主人公,哪里都去不了,什么任务都完成不了。
(2)主动选择,积极行动
光说不练假把式。
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欲望,虽然会有风险,也会遭到现实的无情打击,但只有行动者才会有收获——要么收获成功,要么收获意义。
(3)要了解自己,试着在重压下诚实面对自己
要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唯一途径是看他在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
因此,压力是我们认识自我的关键时刻。
梁文道有一段关于“有意义的人生”的见解,我觉得与好故事的标准十分契合,不知道长是否也受到了《故事》这本书的启发。
他是这样说的:
但愿这段话对你有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