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745882/3be66816cfb92ef9.jpg)
迈出电影院,天空早已飘起了雪花。冰冷的雪花,纷纷扬扬,洒落到大地上,飘落在衣服上,浸润在心田里,悄悄抚平着我这颗火热的心,这颗仍在受着电影《流浪地球》余温烧灼着的火热的心。激情被理智取代,混沌褪去,天地分立,对于《流浪地球》,我又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千言万语,涓涓汇入这美丽的中国汉字,以飨读者。
一、电影之内:千头万绪,归于震撼
说实话,作为一名只会看电影却不会欣赏电影的小白,若有人寄希望于在我的作文之中,看到多么专业的影评,那你们可能要失望了。我能做的只是从观众的角度,告诉读者这部电影给予我的一些感受,所以,观众中若有人希望从我的作文中,看到不得不看这部电影的理由,那么我只能说,不好意思,我又让你们失望了。
好了,书归正传。看完《流浪地球》,我的内心真是感慨万千,可是最终吐出口的也只有“震撼”二字了,对场景的震撼,对脑洞的震撼,对中国的震撼。总之,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尽皆归于震撼。
如果说,电影中还有什么可称特色的东西,我想,大概有这么几条吧:
1、场景表现大气
作为一部科幻片,如何将平面的科幻场面转化为立体式,应该说是重中之重。读一本书,可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要将书里的东西变为画面,并能够贴合大多数读者的想象,并让他们满意,可以说是很困难的。不过,我觉得,《流浪地球》做到了。虽然我没读过原著,但从电影的票房、众人的议论,已可想见读者的态度如何了。确实,电影中对于宇宙星空的呈现、对于未来科技的展示,都让人看到了一种大气,感受到了来自灵魂的震撼。
2、故事松紧有度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一直追求阴阳和合。电影也该如此,刚柔相济,松紧有度,才能让这部电影有余韵,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流浪地球》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作为科幻电影,末日、绝望、拯救的符号是不可获缺的,可是,仅仅有这些,只是让人感受到了刺激、紧张,就再无其他。刚是有了,却缺少了柔的辅助。俗语云:过刚易折。这样的电影只是快餐,看上一次也就够了,绝不会成为经典。于是,在《流浪地球》中,我们看到了刘培强与俄罗斯宇航员的对话、蒂姆对李一一的吐槽这样让人发笑的场景,让我们紧绷的神经在笑声中放松,少了几分激烈,却多了几分韵味,让《流浪地球》成为了一道经典佳肴,可以让人百看不厌。
3、具有中国特色
故事发生的时间很有趣味,正是农历春节第一天。而此时我们也在现实中过着自己的春节。春节成为了虚拟与现实的纽带,更易激起我们的共鸣。除了“春节”这个中国元素之外,车广播里的提示音、上海的东方明珠等许多中国符号的出现,使得这部科幻片深深打上了中国烙印。
4、展现中国力量
这部电影的发生地在北京,在杭州,在上海,最后拯救地球的是中国人。许许多多的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中国越来越自信了。也许有人会说电影表现的自信太过了,但我想说,过并不可怕。重症尚需猛药医,中国人做奴隶的时间太长了,他们习惯了跪着,唯有用猛药,才能让他们站立起来,并且矫正他们的灵魂。所以,我们还需要更多展现中国力量的东西出现,让自信真正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人是这样,电影就更是这样了。《流浪地球》依然有自己的缺点,只是我缺少发现的眼光罢了。所以,对于那些喜欢挑刺儿的人来说,对不起,我又让你们失望了。
二、电影之外:救与被救
对于这部电影,我归纳的主题就是:救与被救。因而,用一句话概述电影的内容,就是:一群人和一颗星球救与被救的故事。
主人公刘启。现实中,他偷偷溜到地面,碰上灾变,被人一次次解救,直到姥爷死亡,发生蜕变,他主动承担责任,由被别人救到救别人、救人类、救地球,最终成长为英雄。内心里,这个叛逆的熊孩子,因为对父亲的恨,而做出了一系列大胆甚至致命的事情,在一次次被别人解救的过程中,渐渐融化了他心中的恨,使他的内心发生蜕变,内心已然成长为一颗英雄之心。
刘培强,在最绝望的时候被众人的希望唤醒,最后以牺牲自己而拯救了人类、拯救了地球。老何,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嘴上说着“生死由命”,实际上最为惜命,然而到最后却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的希望贡献了力量。王磊,一个救援队长,他在救别人、被别人救、救别人的无限循环中,完成了生命的升华。还有,韩子昂、韩朵朵、李一一、蒂姆,等等等等,无数的人,在救与被救中,体悟到了希望。而正是这无数的点点希望,汇聚起来,最终化为了拯救人类、拯救地球的磅礴力量。
地球还在茫茫宇宙中流浪,我们也在人生旅途上流浪。身体与灵魂,救与被救,一次次冲突,一次次博弈,我们不断在刷新着生命的高度。地球还要再流浪几百年,我们的流浪却不知期限,只要还在旅途,身体和灵魂、救与被救就是永不休止的主题。这大概就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