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末的台北,阴雨连绵。每当夜幕来临,沿着台北大安区云和街往东,便走入师大夜市的领地。蛤仔煎、牛肉面、卤味、石安牧场温泉蛋、烧仙草、可丽饼、炒花枝羹,食物的香气交织不散,各式各样的小店永远琳琅满目,有着迷人的魅力。骑机车的男孩子被女孩子搂着腰,在街上飞驰而过,温柔的台湾音却留在脑海中,抚慰了每一个本该忧郁无眠的夜晚。
夜市一角而离师大夜市不远,云和街11号,台湾师范大学本部校区南面,便是梁实秋先生的故居。清雅无华,和普通居民楼融为一体。木栅栏围住的是小而干净的日式庭院,一株阔叶老树枝干纵横,伸出栅栏外。
院角面包树
这栋建于1933年日据时期的木质小屋,本来是日本公务员的住址,1952年,台湾师范大学将这栋房子划给梁实秋当宿舍,梁实秋先生和其夫人、女儿,在这里住了7年左右。
屋内老照片屋内老照片
屋子面积不大,大约33坪,走入室内,能嗅到若有若无的桧木香气。然而这桧木是2003年故居被列为历史建筑之后,才成为修缮故居的建材。日据时期,桧木被严格管制起来,砍伐后运往日本,所以这栋房子原本的建筑木材,是台湾当地的台湾杉。现在,阿里山的桧木早已因为过度砍伐和民众的建议而保护起来,用来修缮的桧木,也是来自海外。
散发香气的桧木柜子 屋内有可做纪念的明信片 沙发一角 桧木门框 玻璃保护起来的台湾杉房顶来台北时间不长,所以总是因自己的大陆口音感到别扭,然而故居里面却回响着梁实秋先生1970年5月在美国西雅图录制的讲述西游记故事的音频。熟稔入骨的北京官话,幽默戏谑的故事内容,让人忘却自己只是一个游人和过客,只愿意窝在藤椅上,看着院中的青青小草和鹅卵石,听梁先生漫谈。
故居里还陈列着梁实秋手稿的复制品,有写他养过的小白猫,也有写唐老鸭,有写自己坐在沙发上或者厕所里看报,生活日常琐碎,却写得妙趣横生。手稿原件和其他一些物件因为珍贵难得所以保存在台师大图书馆中。
梁先生将自己在重庆北培的住所称为“雅舍”,在美国西雅图的住所他称之为“白屋”。而被称为“师大大师”的他,却并没有为这栋他临时居住的师大宿舍取一个名字。在这栋房子里他没有创作太多作品,只写了一些关于诗,或者闲适生活的文章。特殊的时代下梁先生选择安心地授课,窝在自己的小屋里,喝茶取暖,卧看窗外风云自起。
梁实秋用一生的时间为文坛留下两千多万字的著作,除家喻户晓的《雅舍小品》外。从1930年到1967年,梁实秋还以一己之力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台北云和街故居内,后人念此成绩,特摆放两套不同装帧的全集。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上,提倡“人性论”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有的普遍的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梁实秋的文字,古典主义色彩浓厚,有着雅致的品格,他笔耕不辍67年,著作等身。陈子善在《中国现代文学侧影》一书中称其:“集文学批评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和政论家于一身。”
大一的时候刚入学,当我还是一个文学小白时,就已经为梁先生“文学人性论”的观点而激动、畅想。后来阅其文章,更爱其亦俗亦雅,亦庄亦谐。“白猫王子”可入文,槐园秋室可入梦,夜雨春韭可入馔。
常言道春华秋实,如烟往事随风飘散后,便是“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坦然和盈满。斯人已去,也曾言:“莫嘆舊屋無覓處,猶存墻角麵包樹。”如今屋前文人雅集的面包树浓荫如瀑,昔日文人却早已随不止息的岁月飞逝而去。
二月二十六日 台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