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有阵子喜欢读季羡林先生的书。最近心血来潮,重温旧籍,也许跟自己阅历有关,感触倒比以前多了一些。
于是动了要访季老故居和纪念馆的心思,查好路线,驱车前往。
季老故居坐落于山东聊城临清康庄镇的一个村子――官庄村。因初次到访,路途不熟,一路导航。
进了村庄,导航失灵,我们下车询问几个在村口聊天的老大娘,她们热心告知我们,需再前行几十米。
三拐两拐,好容易找到,却发现故居大门紧锁。问周边村民,原来正是秋收时节,负责管理故居的季老本家后辈忙于农活去了。
我们略感失望。
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便在故居外逗留片刻,仔细观察。
季老故居位于胡同中间位置,向南不几米便是村里的小广场。广场上晒满了金黄的玉米,在明亮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辉,一派丰收的景象。
与周围农房相比,故居并无十分特别之处。中规中矩的院门,朴素低调,不算宽阔的两扇门,暗红色的底漆,老式的门锁,安安静静地守护着院落。
若说特别之处,便是门楣上方的牌匾和门口的两头石狮子了。
牌匾上书“季羡林故居 中石”几个字,黑底金字,遒劲有力。
门口两头石狮,蹲坐于三四十厘米高的石头底座上,两狮对望,给朴素的故居增加了几分威严。
故居一侧的外墙上钉着一块牌子,依然是肃穆的黑底,金色的文字。上写:
季羡林故居
季羡林,字希逋,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先生系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话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为弘扬先生高尚品格和卓越学术成就,当地政府于2010年3月建成季羡林故居。故居面积56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78平方米,有北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具有典型鲁西北地区古建筑风格,故居名称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亲笔题写。
访季羡林故居站在门外向里眺望,一棵枣树清晰可见。
季老最是喜欢绿色的,那是象征着生命力的颜色。枣树的叶子虽不似夏天的墨绿,却依然葱葱郁郁,间或现出几片秋日的黄色来。
看完故居,本欲前往憩园一看,却因时间不早,只得取消。
听说季老去世后,一部分骨灰留在了家乡――官庄村憩园,那个他生活了六年的小村子,也算落叶归根了。
我们在故居前拍照留念,然后去季羡林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临清市运河文化中心的东南侧,馆名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馆内安静亦干净,有季老生平介绍及各个阶段的照片,包括在家乡,到济南,又到清华求学,再到德国留学的情况简介,主要成就等,以及季老的高中毕业证书、清华大学毕业证书、赴德国留学证等珍贵资料。
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两处小细节,一处是三睡图。
访季羡林故居这幅三睡图,是季老和两只猫共同休憩。一只雪白的猫蜷缩于季老怀里,另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儿则卧在季老膝盖上方腿上。
人和猫均睡得安然,和谐有趣,看了让人感到温暖。
季老一条腿覆于另一条腿上,俗称“跷二郎腿”,我忽然想起季老在《牛棚杂忆》中曾说过,被打倒那些年,坐下时是不敢跷二郎腿的,革命小将看到轻则训斥,重则踢上一脚是常有的事。
而季老自嘲,听说曾国藩一生从不跷二郎腿,他自己却委实做不到。可以想见不敢跷二郎腿的日子精神多么紧张,要时刻警告自己,切不可“犯规”。
另一处是房东姑娘伊姆加德的照片。
访季羡林故居这个德国姑娘,面容娟秀,温婉大方,她曾在季老留学德国期间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帮他打印论文,而报酬是要季老“陪她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
季老决定回国时,伊姆加德曾央求他留下,季老心系国家,无奈拒绝,伊姆加德“擦干眼泪,努力挤出一丝微笑,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但请不要忘记。”
她真的没有忘记,伴着打字机一等60年,终身未嫁。
每次想到这个为季老守侯一生的姑娘,我总是难抑感伤,唏嘘良久。
一边是家国,一边是情投意合之人,舍弃谁都会心痛。季老最后还是选择回归祖国,不得已负了心上人。
我想,这应该是季老的憾和愧吧。
生而为人,各有无奈啊。
大师已走,却留下了无数珍贵书籍,愿我们能从中汲取智慧,感知思想,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更进一步。
后记:
随意之笔,难成文章,因能力有限,心有千言却不能尽述之,不得不感慨:腹中无墨干着急,需加强学习不停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