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每天写1000字
张爱玲——虚拟的小市民(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

张爱玲——虚拟的小市民(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

作者: 踏浪的榴莲 | 来源:发表于2019-04-13 08:06 被阅读0次

傍晚的时候,在菜市场里,买菜买东西,闲聊增添生活的触摸感,一切都显得是十分的日常,十分的小市民生活,我特别的喜欢来到这样的地方——如鱼得水一样,活泼的很。这里不是图书馆——这我当然知道,我也觉得只要自己到了这里,图书馆就变得是多余的物器了;这里不是书斋,这里没有纸质的书本没有金属的电脑——但我却一直相信这里仍然是一本本书,打开的社会的书,小市民的书,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书——当然你得把它当成书才行。只是在书斋里只是在图书馆里的书,其实它们也只是人类书之海洋里的一半而已。

但是,今天似乎不同以往,因为我一踏进这个早市,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并不熟悉的但也是很熟悉的身影儿,是张爱玲吗?不是,但好像很确定又是。这几天可能因为看张爱玲的书多,讲张爱玲的话多,想张爱玲的意境多,正所谓“夜有所梦,日有所见”吧!其实,我也知道,张爱玲那么心高气傲,怎么会把自己定位为小市民呢?我在书本上没有找到答案,在历史上无法找到答案,作为一种安慰,在这个眼见为实耳听也为实的菜市场里,找一找好像可以替代一下的答案吧!这样可行吗?我其实真的不知道,但知道的是,可行与否都无所谓,有所谓的是我想到可行与否这个问题。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一看是阅读会的读者孙娟打来的,她说:老师,我在看张爱玲的书,可是没怎么看懂啊!她写的都是些什么呀?不明白。我跟她约定了时间,待我们第二天见面后详谈。其实,按照字面上理解,按照别人讲的,我好像是明白一些,但是真的把张爱玲的影子放到我心里,我也有很多问题困惑着呢?只是,越困惑就越是对张爱玲痴迷,有很多作家让你一目了然的或者是晦涩难懂的东西,其实才不是经得起推敲和品味的好东西。而张爱玲在我这里就是这样的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困惑中加固对她的迷恋,因为我相信,她已经不是她,张爱玲已经不是张爱玲,而是优美的汉语精神。

此时此刻,我身处小市民社会中的菜市场,感觉真幸福:为自己有这样清晰的小市民的身份和感觉,但是我真的很感谢,是她,是张爱玲让我有这样幸福的发现和感觉的。我把这个称作“小市民定律”,就像是那些数理化等自然界定律一样,尤其是像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一样”等社会科学定律,它们名称不同,内质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定律!可爱的定律!瞧,阅读就是这样的奇妙和力量非凡,不经意间,菜市场和图书馆和张爱玲,连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直线,上面奔跑着的是三个字:小市民。

在一般人看来,“小市民”是个贬义的称呼。而张爱玲却热衷记录真实琐碎的生活点滴,并自称为小市民。有一个作家贾平凸说过,张爱玲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啊,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张爱玲。张爱玲的散文里贯穿的线索就是帮小市民说话。

1943年,张爱玲二十三岁刚出名的时候,她那个时候很得意了一阵。她自己说,我以前常想,我书出了以后啊,我怎么办呢?我要到报摊上去看看,我要看我的封面是怎么样?我要在旁边假装不相干地问,卖得怎么样啊,贵不贵啊,还真有人买吗?然后她就说一句有名的话,现在很多人都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了。她的《第一炉香》出来以后,柯灵马上注意到,这个张爱玲是谁啊。好,那个时候沦陷区,所以很多文化人都是隐名埋姓,都不做事情。所以郑振铎他们就跟柯灵说,劝劝她,说这个作家少写一点,因为你现在写东西,就被所谓的日本人文化繁荣所利用了。可是张爱玲不听,因为张爱玲觉得出名要趁早嘛,我怎么能等呢。

一代才女张爱玲自称小市民,热衷记录市井百态。在大作家的耀眼光环背后,小市民张爱玲是什么样的?她真实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另外还有一篇文章叫《童言无忌》,意思说,我小孩说话,你们别计较。我其实不记得她原文,我讲我记得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朝思暮想想买一个东西,想了很久了,临到了柜台前面呢,我还在那里犹豫,她说这种痛苦当中有的喜悦,钱太多的人就不会这么考虑,没钱的人也不会这样,她说这是一种拘拘束束的苦乐,属于小资产阶级,每一次看到小市民,我就觉得有一块红布贴在我的胸前。五四以来,甚至更早,没有一个作家会说自己是小市民的。今天社会上的读书人、知识分子,甚至是就是小市民,他也不会说他是小市民的,因为小市民是一个贬义词。谁会说自己是小市民呢,只有张爱玲。她是不是小市民呢?当然我们今天说,不是,她是一个大作家,可是她恰恰是弄得跟小市民一样。

关于她的名字,她说了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有用的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对我自己是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读书人的毛病,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当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原来她还有这么一番讲法。

张爱玲讲自己小市民有多具体的例子,比方说她喜欢听城市的声音,她说有的人呢,喜欢听松涛,听海啸,我很简单,我就听电车响就可以了。写公寓,人很挤啊,开电梯工人啊后面小炉子烧东西吃啊,隔壁有人,佣人啊,听电话,偷听,还有谁家的煮牛肉汤的味道啊。她说所有这些细节就是张爱玲,世俗的张爱玲。

她集子最后一篇散文,叫《中国的日夜》。讲什么呢?猜不到,你看过才知道,《中国的日夜》讲什么,讲小菜场,讲菜场里边的人,拥挤,打补丁,买东西,热腾腾的群众的激情,大家很琐碎,又很实在。然后她就说,可爱,阳光下,这都是中国的,就算沉下去也都是中国的泥沙。好像有一点爱国主义,但是又是非常日常生活。

在张爱玲的笔下,生活被还原成了一幕幕真实琐碎的世俗风景。那么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对战争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她记录的时代又是怎样的呢?我读她的文章,我也有一个困惑,这么巨大的时代,抗战、革命、解放,难道你就一直小市民日常生活下去吗?你对战争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张爱玲在香港的时候,被飞机炸弹炸得趴在地上,想赶快就要死了。你知道她是怎么来概括的呢?她有真实的体验,比方她说过,她说她在香港,打仗刚完,街上都在卖油煎的饼。她说,我在摊头上,吃滚肉煎的萝卜饼,尺来远的地方,就躺着穷人亲子的尸首。没有多加评论,仅仅这两句话,就已经写出了这个社会的无奈,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无厘头,没道理。

她对战争有一个比方,她说我们对战争抱的态度就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抱怨,但是到底最后睡着了。她的意思就是说,战争来了,开始很害怕,渐渐你也会麻木。还有她有一段概括,我觉得非常有象征性的。她说,时代的车轰轰的往前开,我们现在都坐在车上,我们在旁边一瞬既过的店铺的橱窗找寻自己的脸,橱窗里我们的脸是苍白的渺小的,我们的自私,我们的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跟我们一样,我们每个人是孤独的。张爱玲怕不怕孤独?有时候她是很孤独。她是一个帮小市民说话的人,但是我们再往后看她后面几十年的生活,她离开上海到海外,她的孤独实在又不是小市民的。她的孤独就是跟常人很不一样很不一样,叫我们感慨万千。瞧,这就是小市民张爱玲,让真正的小市民无法追赶和攀比的虚拟的小市民。

相关文章

  • 张爱玲——虚拟的小市民(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

    傍晚的时候,在菜市场里,买菜买东西,闲聊增添生活的触摸感,一切都显得是十分的日常,十分的小市民生活,我特别的喜欢来...

  • 张爱玲吝啬程度让我吃惊

    张爱玲不避讳自己是个小市民,她说拜金主义四字形容自己再恰当不过了,她与最好的闺蜜相处都斤斤计较。 “与炎樱一起吃东...

  • **的小市民

    12月24日,下午2点到**。去香港的火车要晚上5点才开。虽然太阳照着,却依旧挡不住大风吹来的严寒。于是拎着大包小...

  • 0922/2022

    “我们之所以能够一眼就辨识出谁是小市民,就是因为那些人的小市民思考,渐渐让他们的脸也变成了小市民的脸,随着年龄的增...

  • 0922/2022

    “我们之所以能够一眼就辨识出谁是小市民,就是因为那些人的小市民思考,渐渐让他们的脸也变成了小市民的脸,随着年龄的增...

  • 0920/2022

    “我们之所以能够一眼就辨识出谁是小市民,就是因为那些人的小市民思考,渐渐让他们的脸也变成了小市民的脸,随着年龄的增...

  • 0922/2022

    “我们之所以能够一眼就辨识出谁是小市民,就是因为那些人的小市民思考,渐渐让他们的脸也变成了小市民的脸,随着年龄的增...

  • 小市民

    当初听到“小市民”这个词的时候,在节目《非诚勿扰》中,隐约记的一位搞传媒的女嘉宾在听取了男嘉宾的想法后,...

  • 小市民

    陪我长大的电视剧中,如果是写早晨的话总是会有一个场景:一群白鸽飞过不远处的天空,带着哨音,还在那层若有若无的烟雾…...

  • 小市民

    小市民是一个有什么色彩的词语呢?在作家笔下,是有一点点贬义的,当小市民作为被修饰的主语时,他的定语往往是目光短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爱玲——虚拟的小市民(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nk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