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最高学历:初中,半辈子没有出过雁北那片黄土地,他没能给我富裕的生活,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一生。
1.
刚得知自己生病时,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不想和任何人联系,只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任由这副躯体自生自灭。
有一天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她问我好不好,一瞬间所有的委屈,绝望喷涌而出,我失声痛哭:“孩子好,我不好!”
我哭着诉说自己的痛苦,电话那头的母亲声音也变了:“你赶快去看大夫,这种病不能拖!”
我说疫情比较严重,出不去,医院戒备森严,出入困难,诊所不开门。
母亲想的所有办法都被一一否决了,最终她无奈地挂断了电话。
只是隔了一会儿电话又响了起来,接起来只听见父亲苍老的声音:“你去药店抓药,30克黄芪,6克炙甘草,抓四副,把甘草拌上蜂蜜,然后熬了喝,记得熬2次,分四顿喝。”
父亲懂药材不稀奇,关键时刻,他敢给女儿配药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个老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一幕:
年迈的父亲从箱子里翻出那本十几年前从旧书摊上淘到药材宝典,带上老花镜,颤抖着双手,一页一页地翻阅,生怕错过有用的信息,翻到关键处还不时用那只光秃秃的铅笔划拉着。
2.
父亲今年66岁了,还有几个十年可活?我不敢想。
印象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种地,一年的收入根本无法养活一家四口,没有经济大权,在家里也就没有什么家庭地位。
从我记事起,就是母亲既主内又主外,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和哥哥拉扯大,供我们上学,父亲只是徒有其名,他不会挣钱,不会做饭,更不会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父亲的光辉完全被母亲掩盖了。
然而我却是受父亲的影响最大。
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他有三大爱好:读书、下棋和戏曲;一个信仰;基督。
下象棋是我家祖传,爷爷是村里最好的棋手,从我记事起,奶奶家里便是象棋爱好者们的集聚地,一年四季,村里的大爷大叔们总是齐聚奶奶家,比拼棋艺。
“来,杀一盘!”(灵丘土话)
“当头炮、将军、攻卒、支士、飞象……”(灵丘土话)
你来我往,吃子时象棋的碰撞声,混杂着玩儿到酣畅时大家的吆喝声,伴着男人们“噗噗”的吸烟声,好不热闹!
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的熏陶下,父亲、二叔、四叔、甚至哥哥、表哥慢慢都成了象棋高手,当然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还是需要天赋的,而我就是那个天赋平平的人,跟着父亲学了好久也只会走个普通路数。
3.
而我受父亲影响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了。
我只记得小时候家里炕上时常扔着一本失去书皮,书页泛黄破破烂烂的老书。
父亲从地里回来后总会带着满身的泥土倒在炕上,顺手拿过那本老书津津有味地翻看着。
那个时候我大约五六岁,不怎么识字,看到父亲没事时总是翻看那本老书,好奇的很。便也拿来翻阅。
一开始大部分字不认识,我便一个字一个字问父亲,父亲不在的时候,我便自己瞎琢磨,给不认识的字安个读音,就这样我读了很多故事《画皮》、《聂小倩》、《席方平》,那时候边读还边想象着里面的鬼怪,有时候晚上吓得睡不着,但还是觉得很新奇,一个个稀奇古怪的故事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
后来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本不知名的启蒙书叫《聊斋志异》。
上小学后,家里多了一本《三国演义》,同样被父亲翻阅的破破烂烂,父亲不读的时候,我便抱起来阅读,父亲开始教我查字典,有不认识的字便查出来标音。
就这样爱上了阅读,那时家里的书不多,也没钱买,一本书都是一遍又一遍的翻,到最后好多故事都是信口拈来。
那时最开心的事便是每天晚上和父亲一起探讨《三国演义》,谈诸葛亮神机妙算,三气周瑜,谈火烧赤壁,谈赵子龙救主。
父亲总是说:“曹操厉害呢,会用人,礼贤下士。”
我总觉得明明是刘备更加占优势,五虎上将个个都是顶级高手,外加两位智商最高的谋士卧龙和凤雏,还深得民心,怎么打了半天却只拼了个三分天下呢?
就这样家里时而硝烟弥漫,时而欢声笑语,记得有一次,母亲听到张飞这个名字,忽然问到:“张飞是不是那个背着老娘喂老虎的人?”
顿时逗的我哈哈大笑,父亲赶忙说:“那是李逵,看看这瞎字不识的人”。
4.
父亲不止读《三国演义》,他还读《圣经》。
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小时候我喜欢跟着父亲去村里的教堂️“聚会”。
每天晚上都有人轮流“讲道”(灵丘土话),也就是讲《圣经》里的情节,我听的最多的便是主如何拯救世人,大家互称兄弟姐妹,谁有困难,谁有疾病,大家都会虔诚地为他祷告。
父亲不会讲,但是他却总喜欢翻看《圣经》,他坚信相信神的人死后会上天堂,他坚信这一世不骂人,不欺骗,行好事,神会看到,将来有一天神会接他的儿女们上天堂。
神会不会来我不知道,但是“不骂人,不欺骗,行好事”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一直影响着我。
听父亲说他也曾年少轻狂过,年轻的时候抽烟喝酒,外出打工,却是得了“不治之症”,据他而言就是身体很难受,但是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毛病。
最后他选择了加入基督教,从心灵上拯救自己。
无论死后能不能上天堂,唯一令人欣慰的是:至少现在他有一个心灵的寄托。
5.
父亲受过很多苦,出生以后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差点饿死,少年时学习好,资质不错,却又遇上文化大革命,没有机会上大学,中年时又摔坏了腿,直到现在还是一瘸一拐,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过完了半辈子。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一直为我们这个家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不抱怨,不嫉妒,他一直奉行着自己的处事原则,不骂人,不欺骗,行好事。
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譬如:爱读书,爱写点东西,坚信好人会有好报等等,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父亲今年已经66岁了,还有几个十年可活?我不敢想。
我只希望在父亲的有生之年,能够尽到一点点孝心,能够实现父亲的一点点小小的愿望。
但愿岁月静好,子欲养而亲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