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没有人“生来如此”,没有人天生强大,拥有让人羡慕的各种能力,我们的能力、个性等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你也可以让孩子更优秀。
那些躺赢的父母究竟有什么灵丹妙药,轻松简单的就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呢?
首先,我产先来了解:人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
优秀的行为离不开创造性的动机视角。
动机,简单理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创造性的动机视角,能为行为带来巨大的动力。
冯唐曾经说过,行为下面是习惯,习惯下面是动机。
动机就好比,我为什么想要吃饭?为什么想要一个拥抱?为什么想要钱?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欲望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想要吃饭或许是为了缓解饥饿,想要拥抱或许是想要安全感,想要钱或许是为了社会地位,或者是得到他人的尊重。
即使同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可能不同:a想要钱是为了他人的尊重,b却是为了果腹。
同时,人的欲望又是无穷无尽的,此刻我被满足了,下一刻可能会滋生新的欲望,然而人总是希望得到什么,这个状态是恒古不变的。
1960年以来,心理学家就发现驱动我们行为的动机有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的行为纯粹是出于对事物本身价值的重视,而不是从中得到什么。
比如孩子玩耍既完全来自内在的动力,因为玩会使他们快乐。
外在动机更多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和回报,而去从事的活动,这些回报可能是金钱,可能是他人的赞赏性,或者地位。
说这么多,回到我们学习钢琴来说,如果你是因为喜欢弹,那你就是受到内在价值的驱使,如果你是为了升学,考级或者赚钱,那就是外在价值所驱使。
美国心理学家提姆.凯瑟,曾追踪200位普通人,最后发现:
当人们千辛万苦才实现了外在目标,并无法提升他们的感受,不管是升官、豪车、新手机还是昂贵的首饰……这些都不会增加幸福感。
相反,当人们实现了内在目标时,这种幸福感是明显提升,这就证明了,内在的目标实现确实能让人更快乐,更不容易让人沮丧和焦虑。
关于孩子学钢琴这件事情,为什么会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去说到人的行为和动机呢?
就是因为,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由认知制约的。
只有家长改变了认知,才可以改变动机,从而引发出和以往不同的行为。
学钢琴大多家长会让孩子考级,那么考级就是目标。
那考级通过了吗?这就是指目标是否获得的。
目标获得了以后,还有第2个问题,就是需要得到满足了吗?
孩子学琴已经拿到了考级通过的证书,这时候目标获得了,但是他真正的需要什么呢?
真正的需要是:爸爸妈妈高兴,喜欢他。
这个时候会有两种可能性。
A妈妈看到了孩子证书以后特别高兴〝唉呀,真是妈妈的好儿子”
这时候她获得了这个目标,满足了需要,那么她就非常的快乐。
另一种,B妈妈〝考了三级算什么呀?看别人都考了4级考了,不要骄傲自满,成就属于过去”
结果呢,孩子考级的目标实现了,但真正的想爸妈高兴的这个需要呢,并没有得到满足。
当你悟透,一个人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行为过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判断。在孩子学琴或者其他学习的过程中,你就更明白如何掌控好孩子的一切行为,并引导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躺赢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