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本为日本京都罗城的城门,因为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915年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成为一个专用名词。现在已经没有人在乎那个城门是存是亡,说到"罗生门",就是代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门。或者说是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从这个角度看,芥川够牛。
《罗生门》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讲述了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到处都堆满死尸的罗生门。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何况这个年轻女子生前也做恶事,用蛇肉晒干当作鱼干骗人。虽后老太婆解释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后来,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这个故事,导演了著名的电影《罗生门》,不过故事人物变成了更加狗血的强盗、武士、武士妻子以及砍柴人。黑泽明的这部黑白影片,用事实告诉我们真相是不存在的,无论看上去多么真实的故事后面总有各种的原因和假象,
感谢有点阴沉的芥川和不怎么阳光的黑择明,把真相撕开给我们看。记得前一段时间也看个资料,说芥川龙之介与鲁迅有过交集,不知道真相是否是这样。不过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倒是具有一样毒辣的眼光,下笔也独到,用一件小事就能榨出人性中的"黑"和"迷"。
对于成年人来说,无论多么不愿意面对人性中的"暗黑",都逃脱不开。因为身居其中,心处其内。
如果孤立地去看仆人、老太婆、年轻女人的故事, 无疑他们做的都是恶事,但是否就能简单地判断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呢?好像也不公平。因为从起因角度,他们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所以在活下去面前,善恶会变成一种奢侈。在这一点上,我们得庆幸生活在这个了不起的时代,多数人能够丰衣足食,所以才会避开生存问题,不用如此赤裸裸地透视"罗生门"。
但在生死之外呢?那个对善恶的选择是不是更加复杂呢?毕竟,人类有社会属性,但同时人也是欲望的动物。正如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说,人被"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权力欲"所支配。或者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其实,欲望本身无所谓好坏,它通过遗传密码牢牢地刻在我们基因里。但欲望的可怕之处在于,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满足它们,更无法简单粗暴地解决它们,所以现代人面临的"罗生门"更复杂,更隐秘,也更容易被伪装成各种所谓的"真相"。
"罗生门"凸显了人的自利性,这个特性是人类很难回避的。苏格拉底在提到普遍的善时,认为对于"人"而言,每个满足个体欲望的行为,从他的角度都可以看作是善。但对于社会来讲,善的前提首先是具有正义性。所以,我们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或他人的自利,这是作为个体"善"的属性。但同时这种自利应该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和社会意义生的"正义性",这才是现代"罗生门"的分界点。
"罗生门"给现代人的启发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真相很难真正搞清楚,我们所谓的"真相",无非是个体在某个角度的解释而已。所以,当我们坚定地认定一件事、一个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的唯一解释时,可能已经进入了"罗生门"的陷阱。这个困境会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立场,也无法理解别人的立场。
置身于社会生活中,所有人的一生可能都在与"罗生门"相博相杀。本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却认为这是唯一的真相。正如芥川小说里的所有人,在恶行面前都给自己找到了心安理得的解释。本能地选择自己的角度,去解释万事万物。这是人的本能,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加上人类的认知系统本来就是模糊的,有很大局限性,就算这种选择的出发点没有问题,但却会导向各种千奇百怪的结论。所以"耳听为虚,但眼见也不见得为实"。另外,人类在复杂的世界面前,确实太渺小了,出现认知偏差是大概率事件。这种认知的"罗生门"说起来更加高级,但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不畏惧,不信邪,才引导人类整体不断超越自我,让这个世界距离美好更近。
我们无法逃避"罗生门",但还是可以时不时打开看个究竟。这需要一个人保持好奇心、探究心、谦卑心和耐心,对真相要有福尔摩斯般的执念。虽然很费心费力,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因为它让你距离真相更近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