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珠:
这里的“人欲”和佛教讲的三毒“贪嗔痴”类似,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朱熹是指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过多的欲望会蒙蔽人的心智。
——————————
超出人基本需求的欲望,人性的各种扭曲、裂变也还是人性的一部分。想要革除这些欲望的念头也是“自己”所制造出来的。“存天理,灭人欲”、天人合一、“仁”,都是“肉体”制造出来的观念。
对,尼采就是肉体一元论者。同时他鼓励发展一元的肉体,去制造各种观念,去做各种价值判断,比如天人合一、“仁”。价值判断是最终极的权力。
在《箭术与禅心》里,作者赫利格尔谈到自己一直对东方的“禅”感到好奇,着迷,并希望可以一探究竟。但是当他到达日本,去求访禅宗大师的时候,他的朋友告诉他,以他西方人理性的思考方式是无法理解东方禅道的。但是朋友并没有完全让他绝望,并为赫利格尔提供了一条道路:先学习一门东方艺术,可以是箭术、剑道、花道、绘画……中的任何一种,赫利格尔选择了箭术。
在学习的过程中,赫利格尔不断地思考,试图去理解、解释,并试图将其用枪支射击的技巧应用于箭术,但他“制造出来的念头”越多,就离学成越遥远,而且一下子就被师傅识破,差点被逐出师门。
他近乎绝望,在看完师傅的演示后,他对人、弓、靶的合一状态有了直观的感受,知道那是一种可以达到的状态。当他放下自己的所有念头,包括已有的观念,已有的目标,已有的判断,他终于学成箭术。
在对禅,对合一有了最直接的体验后,师傅才向赫利格尔讲述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的东西,既容易表述不全,也容易理解不全,甚至发生曲解,而且会形成观念,这就偏离了禅,因此师傅在他有切身体验之前是从不谈禅的。即使后来谈了,最终依据的仍然是每个人自己对禅的体验,而不是师傅说的话。
据记载,王阳明是在被贬到龙场的时候悟道的,我猜测他在那里收获了特别的体验,相传他是在那里参透生死的。
王阳明不但是儒学大家,而且是军事家,善于用兵,残酷的战场是最能检验指挥者修为的地方。有人死读书,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马谡;有人被自己的贪欲和恐惧左右,最典型的就是宁王朱宸濠,先是目空一切,图谋举兵,再是贻误战机,连战连败,仅43天就被王阳明俘虏。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赤壁前的曹操,走麦城的关羽。
王阳明常常把良知比喻为镜子,空无一物,事情来了,放到镜子前面一照,就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不是事先有个思考的结果,有个观念放在那里,有套理论放在那里,有套价值观放在那里。他还说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在我看来,这与佛教的“空”很像,到最后,连“天人合一”、“仁”这些都全部抛掉了,那些只是渡人的竹筏,到最后,连竹筏都要丢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