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当尼采遇到王阳明(三)

当尼采遇到王阳明(三)

作者: kaiqin2016 | 来源:发表于2016-06-09 15:06 被阅读149次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之

    肉体的轻蔑者

    我有几句话,要说给肉体的轻蔑者知道。我并不要他们变换什么学与教的方法,我只要他们向他们自己的肉体告别,——而成为哑巴。

    “我是肉体与灵魂。”——小孩如是说。为什么他们不也作如是观呢?

    但是,醒悟者自觉者却说:“我整个地是肉体,而不是其他什么;灵魂是肉体某一部分的名称。”

    肉体是一个大理智,一个单一意义的复体,同时是战争与和平,羊群与牧者。

    我的兄弟,你的小理智——被你称为“精神”的,是你的肉体的工具,你的大理智的小工具与小玩物。

    ]你常说着“我”而以这个字自豪,但是更伟大的——而你不愿相信——是你的肉体和它的大理智:它不言“我”,而实行“我”。

    一切五官所感受的,精神所认知的,本身都没有目的。但是,感觉与精神想使你相信它们是成物之目的:它们是如此虚荣的。感觉与精神不过是工具与玩物:它们的后面,“自己”存在着。“自己”也使用感觉的眼睛与精神的耳朵。“自己”常常谛听而寻找着:它较量着克服着而破坏着。它统治着。也是“我”的主人。我的兄弟,在你思想与感情之后,立着一个强大的主宰,未被认识的哲人,——那就是“自己”,它住在你的肉体里,它即是你的肉体。你肉体里的理智多于你的最高智慧中的理智。

    谁知道到底为什么你的肉体需要你的最高智慧呢?你的“自己”笑着你的“我”与它的骄傲的跳跃。“这些思想的跳跃与飞驰对于我是什么呢?”“自己”自语道。“都只是达到我的目的的旁径罢了。我是‘我’的极限,也是‘我’的一切观念的提示者。”“自己”向“我”说:“品尝一点痛苦罢!”于是“我”便痛苦起来,而想如何免除痛苦。——它必为这个目的而思考。“自己”向“我”说:“品尝一点快乐罢。”于是“我”便快乐起来,而想如何常享快乐。——它必为这个目的而思考。

    我想向肉体的轻蔑者说几句话。让他们轻蔑肉体罢!这正是他们对于肉体的尊敬。谁创造了尊敬与轻蔑,价值与意志呢?这创造性的“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尊敬与轻蔑,欢乐与痛苦。创造性的肉体为自己创造了精神,作为它的意志之手。你们这些肉体的轻蔑者,便在你们的疯狂与轻蔑中,你们也是为你们的“自己”服务。我告诉你们:你们的“自己”愿意毁灭而逃避生命。它已不能做它所最愿做的事:——创造高于自己之物。这才是它最强烈最热诚的希望。但是,现在已是过迟:——所以你们这些肉体的轻蔑者呵,你们的“自己”愿意毁灭。因为你们的“自己”愿意毁灭,所以你们成为肉体的轻蔑者!你们不能创造高出于你们之物。你们怨恨生命与大地,但是一种不自觉的妒忌,显露在你们邪射的轻蔑的目光里。肉体的轻蔑者,我不会蹈你们的覆辙!你们决不是我的达到超人的桥梁!


    卧珠:在尼采看来,我们是我们的肉体,我们谈说的“灵魂”,“思维”这些东西都是肉体的一部分,当我们肉体死亡,我们的“灵魂”“思维”也是死亡的,不存在脱离肉体的灵魂和思维。而我们肉体是一个更庞大的东西,它造出了一个小小的“我”的感觉,这个“我”就是我们所察知到的“我”。这个概念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有些想通的地方,弗洛伊德指出在我们的意识后面有个广阔的潜意识。从尼采观点“我”之后不是潜意识,而是我们的肉体,或者说潜意识,也还是肉体的一部分。这样看,肉体是真正的我,肉体=思维+意志+本能+灵魂等等一系列我们分辨出来的部分。而我们的肉体是什么?尼采有本书名叫《人性的,太人性的》。肉体是从单细胞生物一步步进化而来的,我们的肉体是这一切进化的积累,积累的这些特性,可以称为人性。这人性是几亿年的物竞天择的产物。就在那里,就是那样,有所有的善,也有着所有的恶。从上,“我”是肉体的一部分,而肉体是亿万年积累的产物。每个个体在这积累的基础上,接受外界的刺激,吸收各自的信息,成为独特的个体,你,我,他。尼采对肉体的解读,所带来的是对每个个体的尊重,让我相信自己内在的所有感觉是有基础的,是合理的,这条路通向自由,宽容,发展你自己。

    就在那里,就是那样,有我们认为的所有的善和所有的恶。这样准确一点


    我的理解

    尼采在以上文字中,向人们提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自我,其实只是自身的一小部分,而人们常常将这个当成是全部的自己,以至于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迷失,保住一小部分,丢失了更多的部分。保住的,丢失的,其实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加起来才是完整的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小组讨论时,有一个人变得有点生气,他的脸涨得通红,他说话的声调也传达出了他的愤怒,他的手指着对方的眼睛鼻子笔画过来笔画过去。然后,一个朋友说“好了,我们不要为此生气了”,这是他却满脸真诚而惊讶地回答:“我没有生气呀!我根本就没有生气的感受!我只是在陈述合乎逻辑的事实而已!”其他人听了,立即爆发出哄堂大笑。

    那个生气的人,将感受隔离在意识之外,这一点旁边的人都看到的。对这个人而言,他的身体比他的意识更灵敏,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如果这个人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就需要更多地听从自己身体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迷信自己的意识。

    儒家的言论

    在中国的古文化里,“窈窕淑女”、“青青子衿”、“食色性也”等等,对于人性中的情欲都是持肯定的态度。王阳明在《传习录.大学问》里提到“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不但没有传递出轻蔑肉体的意思,而且将身与心、知等并称为一物,反对割裂开来

    现代人批判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却不知是自己中标题党的毒太深,在断章取意地评判宋明理学,才会误认为朱熹是要禁锢人的自由。这里的“人欲”和佛教讲的三毒“贪嗔痴”类似,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朱熹是指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过多的欲望会蒙蔽人的心智。

    大学里强调君子要“诚意”,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也不能离了肉体,没了眼,鼻,便没了一切感觉,诚意便无所依了。

    肉体就是全部?

    肉体给了我们依附,使我们可以视、听、言、动,但也容易把我们和他人分隔开,给我们一种感觉,其他人于我何干?如果心被蒙蔽,就会“利害相攻,忿怒相激”,看不到他人与我竟如此类似,本出同源。

    在儒家的修身里,“身心合一”只是其中一步,还不是终极目标,中国古文化里是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前进的。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电影《一代宗师》

    王阳明对大学开篇的“明明德”解读为: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这是中国人修身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如何突破肉身的局限,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呢?西方人在突破宗教桎梏后,转而崇尚科学实证和理性思考,当他们接触东方禅宗时,一直无法在理性层面理解这一点。但未知的不代表并不存在,奥根.赫利格尔在20世纪初造访日本,在历经5年的刻苦修炼后,终于体验到什么是“人、艺术、作品,三者合而为一”,他写下薄薄一本《箭术与禅心》,以西方人的视角阐释东方最深奥的禅意。

    先修身,再谈天下

    没有个人的尊严,只有整体,这种生活是不合理的。——王小波

    儒家讲“仁”,也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仁”,即“爱人”,我们细想就会发现,“爱人”里的这个人,也应当包括爱自己。

    儒家将修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只有爱惜自己,修养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的人,才有能力去“齐家”,才有能力爱家人;做好了爱家人,才有能力去爱更多的人,才能“治国”。现在被曲解的儒家的“仁”,跟强调人不能自私、批判自私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没有个人、只有集体的伦理,我认为是违反人性的,这样的伦理并不在儒家典籍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尼采遇到王阳明(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td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