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永嘉玄觉禅师,曾经作过一首《证道歌》,其中有两句诗是这么说的: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指的是佛性;一切水,指的是一切众生。
《华严经》上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因此,“一月普现一切水”意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如同一切江水皆能倒映天上明月一样。“一切水月一月摄”意指一切众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佛性,正是那本来唯一的佛性,就如同一切江水中倒映出来的月亮,都源于天上那个唯一的明月一样。
正是受到这两句诗的启发,南宋理学家朱熹提炼出“月印万川”一词,用以阐述源自二程的“理一分殊”的思想:“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卷十八》)
在朱熹看来,所谓“理一”,就像天上的月亮;所谓“分殊”,就像万千的江水。世间只有一个理,这个理在万事万物中得以体现。每个事物中都有一个理,而这个理都源自那个共同的理。
我在做教育的过程当中,也越来越感受到“月印万川”的道理。
学生看似各科目分数有高有低,但本质上都是个人行为习惯,在各个科目上的投射。
比如学生聪明但耐性不足,数学分数就会不稳定,物理就好一点,语文英语基本垫底。
学生韧劲强不好说话,英语就很好,语文就差一点,数学物理等就总也突破不了。
等教育干的再久一点时间,就发现习惯其实性格和价值观的投射。
向往大将军觉得自己很牛逼的学生,往往就会浮躁,但总有惊人之举。喜欢安逸生活的学生就会显得很听话,但创造力不足。
世间上最根本的道理,基本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映射演变。
兵法有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最核心的道理,只能靠悟,却无法言明。
以此作为类比,形态和均线都是万川,都是分殊;而那个月亮、那个理一,就是趋*势。无论形态学,还是均*线学,又或者别的什么技术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刻画趋势。
此外,对于趋势,要牢记三个要点:
一、趋势不容易形成。
二、趋势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被改变。
三、趋势一旦被改变,短期内就不容易再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