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纸上谈兵是一个贬义词,关于它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故事来源于《史记》,说的是战国时期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论战,父亲经常与他讨论有关用兵作战方面的问题,他总是侃侃而谈,什么也难不倒他。后来他带兵作战,却因只知照搬兵书,不懂灵活变通,结果打了败仗。后来人们便用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史记》中记载的这个事件旨在告诉我们,理论必须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成功,因为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是截然不同的,天地人时时刻刻在不断发生变化,简单地用照搬照抄的方式行不通,不但害人害己,而且结局会很悲惨。
2
纸上谈兵故事的用义不言而喻,将其定义成贬义词也无可厚非,这是典型的非黑即白的二分论原理,但生活本身其实要繁杂的多。我个人认为,应该重新认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和价值,因为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思考与取舍。
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家庭,哪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一个规划或计划,单靠摸着石头过河、闭着眼睛走路,走到哪儿算哪儿,未免过于盲目和随意,效果不可能太理想,久而久之还会出大问题和大损失,并且有些损失是无可挽回的,有些问题是一时半会找补不回来的。
正因如此,我们现在才会倡导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也就是在做事情或项目前,要进行充分论证,事先谋划,目的就是保证方向正确,把握主动权,不走或少走弯路,不犯或少犯错误。
我们知道,国家有国家规划,企业有企业计划,家庭有家庭打算,个人有个人成长路径,其实就是源于这种考虑。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家,只要是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做到提前谋划、慎重思考、科学论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那句俗话所说,“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经过思考后的谋划和计划,简单而言,就是“纸上谈兵”,就是在进行“顶层设计”。
3
我觉得教育系统在“纸上谈兵”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比如学校组织学生们进行的一些课外活动、作文比赛,“给小学毕业的自己写一封信”,“致考上大学的我”等等,其实就是在倡导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规划,这种思想上的畅想计划,实质上就是在教孩子们要学会“纸上谈兵”,告诉孩子们“我的人生我做主。”
其实,很久以前学校就有类似的活动,只不过是用“我的理想”、“未来的我”之类的作文题目代替罢了。
4
其实,理论研究性质的论文也是“纸上谈兵”的一种形式。如果这些理论能给实践中的人们以启迪、以警示、以指导,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能够通过理论的交流与碰撞,产生更加夺目的思想火花,或启发阅读者想出更好的措施和对策,那么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岂不更大?
可见,“纸上谈兵”的正面意义非同小可,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5
当然,纸上谈兵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否则就成了赵括第二,真要贻笑大方了。
如果要想将“纸上谈兵”落实到实践中去,不犯赵括那样的原则性错误,就需要真正地把“兵书”学懂、弄通、做实,把“兵书”上高深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指导实践的方法和措施,而不是简单、僵化地挪用、套用。
简而言之,不能仅仅掌握“兵书”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把“兵书”上的理论知识吃透,把它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于2020.11.12 21:30
图文均原创
摄影/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