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日更了一篇“灵魂裸奔”文。今天把昨晚意犹未尽的内容再补充完整。
昨天说到自己近来从非常熟悉的微信朋友圈“淡出”。目前已很少在微信圈里码字发图,转而投奔简书平台,来一场“灵魂的裸奔”。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简书平台的吸引力昨晚已经写了一些。今天我想说说对微信朋友圈的感觉,也剖析下自己潜意识里之所以想“逃离”的感受。
现在的微信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微信了。
如果说当年微信出道,就像位初出闺阁的清纯少女。那么,现在的微信,已经像因自我管理不到位而气质驳杂的中年大妈。
无论是文青还是文中,面对现在的微信圈,感觉已是一言难尽。
目前在微信里,最喜欢看的还是自己以往“铆”定的一批成熟有质感的公众号。
里面有个人大咖公号(心理、生活、旅游等等),也有很多文化机构方面的公号,比如出版社、艺术、画廊等等。
这些有质量的公号仍然极具吸引力,我会常常回顾翻看。
有时候需要购买新书或者了解坊间最新艺术活动时,也会主动从公号里了解些最新动态和推介。
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微信朋友圈里的活动空间和“阵地”已大大缩水了。
我以前喜欢拍点照片、放点文字和想法在朋友圈。但是这一年来,我越来越把在微信朋友圈发信息和文字视作“畏途”。
我不讳言,骨子里我就是个害羞的家伙。
所谓“害羞”,就是说:我虽然渴望表达、渴望交流、渴望倾听,但、是,我害怕“人多嘴杂”!
当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其实处处都是“熟人”、同事、同学、同乡和家人亲友时,我不禁越来越有点惶惑了……
人太多啊人太多……
即使把大圈子划成小圈子,把小圈子划成更小的圈子。但是,终究还是不便的。
终究有很多话、很多想法,是你想了又想、看了又看、转了又转,终因各种不便而归于湮灭的……
所谓“害羞”,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我这类人是不愿因言生事,给别人造成伤害或不快,或者,给自己造成麻烦或不便的。
说是熟人,但是见面的频率永远不代表了解的深度。其实大部分熟人,是你既不懂我、我亦不懂你的。相信简友们也有同感。
熟人圈里是非多,话说三分已足够。这里是你码文、写字、谈思想的宝地吗?显然存疑。
同事大部分是被我们归类到工作群的。但是一同工作或经营,必然意味着不免有利益纠葛和小圈子、小团体。这也是你我凡俗人生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底色。
情商平平如我,能够努力协同、求同存异、推动工作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岂敢在工作圈里自毁长城、乱说乱动、“大放厥词”呢?!
还有那些老同学或同乡们。
其中肯定有意气相投、三观相合者,这自然是可以多多交心交流的,也是不可多得的愉悦之源。
但是更多的,却是中间隔了10年、20年未曾再见面或者在生活里鲜少交集的、曾经熟悉的“陌生”人。
隔了这么多大把大把的岁月,这日子天天都过得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啊,那些位原来的隔壁发小、曾经的“三八线”同桌,已经都被时光和人生雕琢成了怎样的呢?
一见如故的,我遇到过。那是一个惊喜。
相见争如不见的,更多。那是一场惊吓。
相信我,不管你愿还是不愿,过去的终将留在过去。
如果还想生活皆大欢喜,我们必须往前看,必须学会把他们都当成一个个新人来面对:友好,但是,也有一段距离,像所有社会中的成年人那样有分寸地交往。
如此,彼此才可以保有自由而顺畅的呼吸。
毕竟,岁月悠悠、层层叠嶂,我们已关山难度、无法翻越。
至于家人亲友,严格来说,他们甚至都不适合归入“朋友圈”。是只适合以“珍惜法则”或“客气原则”来应对的,是责任也是义务。
所以,你我平日里深入码字、自剖思想这种容易“刀光剑影”的犀利事儿,还是另辟平台和蹊径吧!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精神的归精神,物质的归物质。
拥抱简书,问候简友。
希望这次能待得久一些。
(罗溪写于2018.12.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