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是日常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活动,不管什么级别,能被挑中作经验分享,实属一种荣誉的变相展现方式,如果有评价评奖,那更应该好好表现。
本人听过很多同行作的经验分享,如果想取得较好的临场效果,私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分享人的演讲功力要有,这是基础,基本的抑扬顿挫,成熟的语音语调,都是表现感染力的加分项。不过要注意别自信过了头,我们这一位特别优秀的同仁就因为在台上流露出过分的傲气让评委不开心,结果铩羽而归。
二是发言稿件写的条理通顺且口语化处理到位,对偶、对仗、回环和一些排比句带出文章的节律感,让人听着很舒服,就打败了80%的对手。如果有新鲜的点子,吸睛的图片助攻,那就有了90%的赢面了。
但这里也有一个陷阱,就是听众或评委里面有没有懂行的人,见过分享人在台大侃侃而谈,PPT也做的极为诱人,但回想分享人讲的内容里的亮点特点创新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努力替他拼凑也不过是一些个套话空话,没啥子收获。
总会心里哀怨,坐得腰酸背痛老半天,觉得被浪费了时间,这也是一种谋财害.命呀。
当然也有很好的分享,只要级别到那,如省级以上、或教育先进地区市级以上学校的经验分享,总能学到一些独到之处,再不济,人家的逻辑结构,专业术词使用上,或者小标题凝练上,都显示出厚重的学术功底,不人让人白听一遍。
基实经验分享与课题研究有些类似,总是围绕“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有什么价值?具体怎么操做?做出了哪些成果?”这个路数去走。
一般第一部分是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缘由。如国家政策要求,新课标理念,现在存在的实际问题等,而某个活动、项目、原理、模式,恰好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很好的帮助。
第二部分是研究操作过程,常分为三个阶段,也有人写成一个整体,个人偏向分层次写,符合我们的认识规律,也能体现实践的真实性。谁能一下子就找到完美方案?谁不是在反思中前进,不断地优化和迭代来完成科学实验的。
当然受时间所限,这一块可长可短。我个人最喜欢听这一段,问题的提出谁都知道,关键是怎么做,这个研究过程有没有价值,研究成果是不是编造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是学习的重要部分。
有些分享只给人5分钟,这块就不能展开讲,弄几个概括性极高的小标题,点水而过,让人心里不爽。凡是不举例让听众看到你的真功夫的分享,都属于表面热闹,此部分对泛泛而谈者深恶痛绝,但有些岭导很喜欢听这样的,因为他的兴趣点在做出了什么上,那一点更抓人。
第三部分是成果,也是分享材料最后的点睛部分,很见功底,前面都很完美,成果是什么?万众瞩目呀!
成果无非是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类,理论上形成了什么模式、方法、策略、体系;实践上生成了什么案例、论文、小课题、作品集、师生各种竞赛奖励等等,这里头科研类论文也有人认为是理论成果,所有研究最终不就是提升了老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也会得到相应办学水平的提高嘛。
其实想学习写好分享材料也不难,现在线上会议直播的那么多,随便去教研网上拎一个学习学习,都不会差到哪去。不得不说大学老师的研究成果部分,写得那叫一个扎实,看他们的成果申报,总能叫人五体投地,那些结构及表述真是八辈子也想不出来,不愧是文献堆里泡出来的人呀。
今天为啥啰嗦这些,下周又要听一个分享会,先祈祷一番,千万别遇到那些说空话说套话说假话的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