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其实,996早就横扫小学初中了。

其实,996早就横扫小学初中了。

作者: Mushroobby | 来源:发表于2019-07-04 17:39 被阅读0次

    最近知乎上看到两件事情,一个是科大表白墙下面关于出国Phd利弊分析一说,另一个是学生每天学习那么久算996嘛。

    这两个一起说了,我认为这俩问题本质是一回事。

    前置文章:

    阶级固化到底是不是90后的末日。


    01.

    我的结论很简单,打工无法实现财务自由,这人人都懂,但是教育其实也无法跨越阶级。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一个合理的目的,选择了错误的路径

    打工很好解释,资本主义的体制下,如果你是被剥削剩余价值的那一方,那基本是不可能挣脱有关钱带来的束缚的,至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总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一开始道路选择就错误了,当然这里我们不做道德评判,只是就事论事。

    打工这条路不是不能实现财务自由,比如我们公司CEO,日薪30万,年薪一个亿,打工打到财务自由。但是五百强的CEO,世界上就五百个。这种路径成功率太低,多数人变成了分母和韭菜,因此是由于效率原因不推荐。

    关于这个应该说明白了。

    那接下来再说教育的问题,现阶段教育体制的目的也不是让你以后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虽然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没错,但是得看学的是什么知识。现行的体系目的是为祖国培养能够有效投入到各项生产中的有知识储备的年轻人。

    举个例子,国家并不关心是张小花去了北大,还是李小明去了清华的问题,也不关心所谓教育资源不公,比如河南广东江苏山东这些省份的高考难度问题,他们关心的就是今年北大招了多少人,全国录取了多少大学生,工科储备了多少人才,理科储备了多少人才,等等。因为谁上大学都一样,这件事从来和个体就没关系。清华的资源放在那,这就是全中国最好的两所学校之一,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因受众是谁就大打折扣,当然这句话有点武断,我的意思是讲其实谁上清华,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哪个省份的,根本没有区别。除非你是搞理论物理,需要天才来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如果是搞生化的,我还真没太看出智力因素在这里面的效用。

    只要每年大学生数量够了,北大清华人数招满了,就行了,主不在乎谁上清北。所以教育的问题在于个体的诉求和教育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偏差

    02.

    个体想要从教育中获得的,是最终能转化成生产资料或者至少能转换成一份好工作的那种教育资源,简单来说还是对美好的物质生活的向往。所以为了做这件事,不少家庭可谓是在教育上全力投入,从小到大的补习班、营养品,再到出国留学等等,一路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进而让他拥有最好的,这投入不可谓不大。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常挂嘴边,叫做物以稀为贵,反映的是市场规律。但事实上这句话的局限性也相当严重,尤其是当这种稀缺性是人为附加的时候。换句话说,难度≠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小升初来说。同样的一所好的中学,假设每一届招收300个学生,十年之间的教学质量变动忽略不计。但是十年前,想上这个好的中学只需要通过一场入学测试就行,那时的我们甚至补习班都没上过几个。而反观现在,小升初难度之大,网上广为流传的试题大家都当做段子来看,但事实是,还真的有这样的考试,还真得拼爹拼妈。学习行了,才艺还得行,才艺行了,家境还得行,最后,还是只有三百个人上了这个初中,接受了同样的教育。再进一步考入好的高中,进入所谓好的大学。

    其实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收益没有增加,还是培养了三百个人才,但是整个社会层面付出的成本大大增加了。补习班的补习费,家长学生们的精力时间,考上了倒还好,考不上就真的太惨了。这才是真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斗啊。

    又例如,北京的学区房事件。拼死拼活买到了重点小学的学区房,结果学校今年改学区了。你说这样的小学难不难上,这种难有什么意义?困难和苦难是一个道理,并不是吃了苦经受了苦难就进步了,就有价值了。痛苦的意义是人们解决不了这种痛苦而赋予它的,成长才有意义,痛苦没有。

    所以有些困难,增加的毫无意义可言。不仅如此,甚至是可能对社会有害的。因为整个社会付出的成本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收益始终保持不变,以至于总有一天成本会等于甚至高过收益。这是很多人感慨留个学,多少年才能把学费赚回来的原因,之一。

    03.

    再来,那就到了这种现象的本质。

    对内我们称为自我剥削,对外则称为囚徒困境或者内卷。由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的缺陷,导致本来的双赢游戏逐渐被玩成了零和博弈。任何一个个体想要在提升自己的收益,都要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

    所以中小学生其实和以后他们走上社会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那就是——996。只不过是被谁剥削的问题,工作了是直接被资本家剥削,没工作之前,在求学的时候,由于竞争压力被迫剥削自己,其实是被体制剥削。但是不重要,本质上都是被剥削。

    很多人看不透的一点是,以为小孩学习可以改变命运,说实话,那是以前。在现如今,如果是城市家庭,靠上学已经很难改变命运了。你985/211毕业又如何,够优秀了吧,毕了业还是一样的买不起房,还是六个钱包。而唯一不同于工作的一点便是,上学的时候996剥削自己,其实有机会多抢到一点剩饭,但也只是一点而已。

    最近还有个词很流行,叫做奋斗逼。这里不过多解释了,我们简单理解为:

    奋斗为已任,一刻不奋斗就觉得愧疚,内心认定奋斗才能改变人生,创造辉煌的人。狭义一点则是:以奋斗装逼或张嘴闭嘴奋斗的人(如健身,跑步,推荐公众号者,肉身翻墙的人等)。 

    简单来说就是意义合理化的自我剥削嘛,现在网上对这些人不乏批评的声音。而我想说的是,批评这些个体,没什么意义。这也是我认为996无法解决的原因之一,你不996,有人996。这种百万人的囚徒困境,除了当局出手,否则是没有破局之路的。因为对于一个穷苦出身的年轻人来说,奋斗逼、996吃的这种苦,比起他小时候那种生活的苦,轻多了。还真是应了马老板“福报”二字。如果不是真的贫穷,谁愿意当一个凤凰男,大抵是这个道理。

    所以批评、讽刺这种个体的行为方式,没有意义,破不了局。道德评判也没啥意思,为了利益总有人突破道德的。

    话说回来,小学生,中学生都是这种“奋斗逼”,为了自己的前程奋斗。只不过因为是教育,教育是崇高的,所以就让这件事变了性质。其实我不反对教育是崇高的,但我认为目前的教育不是教育,更接近于培训。本质上,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以后将要面临的剥削罢了。

    而这件事情,从来没有人说,大家反而都在为“教育”正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学习是投资自己——放屁

    目前的教育就是搞剥削,就是996,就是剥夺人的天性,就是一回事。你看不惯奋斗逼就是看不惯小学生的努力,因为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好双标。而且很多人未必相信的是,中学生可比你996苦逼的多了去了。我弟在郑州外总上初一的时候每天睡四五个小时,学习17个小时,你996能做到?

    不管你信不信,对学生的剥削,比对成年人的剥削严重多了。以教育之名,行剥削之事。谁的错?反正不是学生和家长的错。

    多说一句。

    可能有的朋友要讲了,接受教育难道就是为了以后获得更好的物质回报,难道不考虑精神层面的价值?我只想说现在不是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需要英雄匡扶天下的乱世,物质基础还是有其必要性的,绝大多数人要解决的还是这个问题。如果你要解决的不是这个问题,那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就要变化了。

    04.

    说完了高考前的事,说说高考后的事。

    大学不提了,我写了很多文章写我认可的大学教育:

    (一)大学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说说研究生和硕士,其实现在读研读博我的看法就很简单,现在的学历通胀,大学就是高中,硕博就是大学。因为人们把大学生和优秀联系起来,是不正确的,大学生在30年前是大熊猫,但是现在不是,这是因时代发展造成的归因谬误。优秀始终都是按比例划分,不是按身份。身份只是一种手段,提升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优势,或者说“排名”才是目的。

    所以,硕士,有条件的话还是要读的。这就和996一样,你不读有人读,你没有硕士学位人家有,找工作的时候你不是硕士人家是。这时候又有朋友要说了,水硕读什么读,现在都看第一学历。没问题,第一学历是要参考,但这只是缩小了比较范围,没改变内卷的本质。

    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现在读硕士的意义,读硕士已经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或者说得到什么优势了,甚至现在的所有教育都不是这样导向的。它唯一的意义在于,人家都有了,你没有就是你的劣势。往小了说这叫自我剥削,往大了说这叫囚徒困境。不读不行。

    那要不要读博士呢,我个人认为不是新的领域和方向,比如化学这种传统又基础的学科,当中有机无机催化物化计算这种,就别读了。因为成本太高了,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付出的成本已经大过收益的事情了。

    而博士目前和大学生面临的情况一样,就是XJB培养,产能过剩,内卷严重。尖端领域和前沿领域的博士可能还不够的情况下,很多传统学科,基础学科的博士已经过饱和。而我们的社会,没有能力为这么多的博士生提供合理的工作岗位来配平他们在获取博士学位中所付出的成本。毕竟你不能要求每一个读博的人都崇高到不需要物质保障,一心为了全世界人民。更直观的是,每年毕业和招收的PhD人数逐年增多,但是我们的教育研究经费也能跟上这种增长速度嘛?未必见得。

    大量的博士把毕业去向瞄准到了教职这条路上。可能大家不太清楚,但是说实话,教职这条路现在内卷的比小升初还严重。不是藤校博后,三五篇一类一作在手,想要空降一本学校,在大多数学科里面还是有难度的,要么你不挑学校,要么你不挑地区。而且这里还有一点,这还是我们国家目前吃着大学生红利,年年扩招,博士、硕士培养点越来越多的前提下,需要有这么多的教职工人才,等到人口红利吃完了,到时候大学生规模持续萎缩,这么多教职员导师,干嘛去?

    可能会下岗,可能会变成历史上出现过的“星期六工程师”,而且这一天并不远。

    读博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我们就不提了。这里是默认不quit,顺利毕业,精神没有问题,身体没有问题的。在讨论上面这些,那就没法讨论了。

    而我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这里还要再强调一百次也不为过: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读博,大多数时候就是没有深思熟虑,顺势而为的一个随意性选择。因为学习,对于我们这种一路“别人家的孩子”过来的同龄人来说,实在是最容易的事情了。反正别的也不会,要什么不清楚,先读个博。以这种心态开始的,往往过程和结果必然受其中之一的折磨。

    在我自己看来,倘若真的喜欢研究,退休之后读个社会学和艺术类的博,其实不错。

    随便写写,结构有点杂乱。不过问题大概是讲清楚了,社会结构型的996,从娃娃抓起。不管你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是博士生,你只能被迫参与这场游戏,没得选。因为如果你不玩,或者玩不起,那就死得更惨。

    以上,祝好。


    声明

    文中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在港漂泊数年,

    期待与你相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其实,996早就横扫小学初中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nr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