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845023/68d0b124838844a9.jpg)
“节饮食”,也就是不能吃太多。修道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我很注意饮食,不乱吃,不多吃,这就是“节”。如果老是贪图美味,想吃好东西,人就会产生欲望。“食色,性也”,女色和美食是人之大欲,一定要节制。尤其在修道的时候,一定要节制饮食,而且要“静坐以调息”。如何“静坐以调息”?静静地坐着静静地观察自己的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让眼耳鼻舌身意都围绕着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心就会静下来。
无论佛家还是道家,都很注重观呼吸。这一点很有意思。释迦牟尼在印度、尼泊尔一带,老子在中国,两个国家离得那么远,彼此之间又没有信息的互通,但两者都注重呼吸,都会教人观呼吸调节呼吸、让呼吸绵长。为什么?因为,人只要活着,就必然有呼吸,所以,借助呼吸来修道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安然以养气”,静静地调息、调心,就可以养气。
“心不驰则性定”,心不要往外面跑,要收回来。心不向外不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自己气息的运作,关注自己的智慧,关注自己当下该做的事情,心就会慢慢地安定下来。
“ 形不劳则精全”,不要让身体过于劳累,不要过多地活动,就不会多耗精气。
“神不扰则丹结”,元神不死,真心显现,慢慢就会结出内丹。
“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而妙道得矣。”把各种情感和欲望都融入虚空,让各种思虑都归于无极,不要有过多的杂念,到了最后,你是不出户便能成就得道。
唐朝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就记载了一个女子静坐成仙的故事。这个女子也是唐朝人,叫杨敬真,十八岁时嫁给了同村的一个轻农夫,生了三个孩子。她天性好静,不喜俗乐,也不跟其他农妇来往,只喜欢静静地坐者,二十四岁那年的某一天,她突然对丈夫说:“我心神不安,不喜欢听到别人说话,今天能不能让我单独在房间里待待?”丈夫答应了她的请求,当天晚上带着孩子到别的房间里休息。第二天早上,她一直没从房间里出来,她的老公觉得很奇怪,推门进去看她,却发现床上只剩她的衣服,人却不见了。这件事惊动了全村的人,把当地的县令也惊动了,县令命人把她的房间用荆棘围住,但第二天她又在房间里出现了。县令觉得奇怪,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她被仙人接走了,本来要在仙娆里成仙的,但她割舍不下作为媳妇的责任,想伺候公婆终老,然后再回仙境,于是仙人就把她给送回来了。县令问她如何修道,她说:“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复俗虑得入胸中耳。此性也,非学也。”意思是,她天生就是这样,没多少欲望,心很清净,一有空就静静地坐着,不喜欢胡思乱想,久而久之,她的心中就再也没有俗虑,红尘诸事也干扰不了她的心了。其实这就是修道。
这个女子的经历跟奶格玛大土(香巴噶举的首传祖师)有点像,但奶格玛不仅仅是天性清净,喜欢静坐,她还喜欢听经,一听经就能入定。她的家里人知道她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没有逼她结婚。她成年之后,家里人还带她去圣地朝拜金刚座,她见到了金刚持,开启了智慧,得到了佛家所追求的最高成就。后来,琼波浪觉千辛万苦地找到她,从她那里得到最核心的智慧以及训练之法,并且结合其他一百五十多位大师的教授,创立了香巴噶举。这故事,我写进了长篇小说《无死的金刚心》。
这是题外话了,我们言归正传。
杨敬真的故事,刚好说明了老子所强调的无为,大道无为,即便没有人造的概念,不懂人造的知识,只要静静地坐着,生命机能就会自然运作,人就会自然成道。哪怕静坐的时候出现了欲望,也不要紧,用“无名之朴”去调伏它即可。只要进入“无名之朴”的境界,欲望就会消失,心也自然会静下来。然后继续静坐,让生命机能继续运作,让大道继续运作,让身体随着道行而变化,最后就会证得道果。所以,第三十七章实际上是第三十六章的强化和概括,它强调的仍然是无为。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网友评论